作者:李琪等 来源:《PLoS综合》 发布时间:2011-7-26 15:47:10
选择字号:
DNA条形码技术有助贝类多样性研究
 
近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了题为“How DNA Barcodes Complement Taxonomy and Explore Species Diversity: The Case Study of a Poorly Understood Marine Fauna”的研究论文。
 
帘蛤科是海洋双壳贝类中物种数量最多的一个门类,命名的种类有500余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然而,由于种内和种间表型的多态性,一些帘蛤科贝类很难单靠形态特征来鉴定。近年来,人类活动带来的空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准确评估生物多样性并进一步有效保护这些形态分类混乱的帘蛤贝类,亟需一种快速而且简单的方法来界定它们的种的界限。
 
该研究利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分析了中国沿海60种帘蛤贝类的315个体,发现几乎所有形态上能够鉴定到种的个体都形成独自的DNA条形码簇;形态上不能确定种名的26个体中,12个体被鉴定到已知种,其余14个体形成5个单独的支系,可能代表未描述的新种,或者至少是在国内未记录的种类。此外,在5个传统的形态种中发现隐存种的存在。该研究证实了DNA条形码技术能有效鉴定海洋贝类,同时能通过为分类修订提供有用信息、指示鉴别性的形态特征和标示隐存种,辅助分类和评估生物多样性。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规模的海洋贝类DNA条形码研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Mark Stoeckle教授在DNA条形码博客(http://phe.rockefeller.edu/barcode/blog)中介绍了该研究成果,并对作者首次提出的DNA条形码除具有物种鉴定和隐存种发掘作用外,还具有“Taxonomy disentanglement”第三种作用的观点予以充分肯定。
 
该论文是在李琪教授的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陈军等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