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贝、光肩星天牛、野葛、香泽兰……这些外来物种侵吞农田、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究竟一个国家该如何应对这些跟随着货轮漂洋过海进入境内的外来入侵物种呢?
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的Santanu Roy和马里兰大学的Lars J. Olson给出了一个答案:决策者一定要在经济损失和治理入侵物种带来的成本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两名经济学家在一篇名为《卫生与植物检疫动态贸易政策》的论文中称,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会评估治理入侵物种给自由贸易带来的影响,以便作出最好的防治策略。
这篇论文刊登在近期的《环境经济学与管理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上。
入侵物种肆虐全球
Roy称,现在生物入侵的数量不断攀升,已经给贸易政策带来了严峻的问题。这项由美国农业部的“入侵物种治理经济学研究项目”(PREISM)资助的研究,是为了解决由于害虫和杂草等外来物种带来的农业问题。有专家称,每年美国因此损失的钱达到了几千亿美元之多。
“在原产地,这些物种的数量是由他们的竞争者和天敌所控制的。”Roy介绍说,“但如果它们离开了自己的原栖息地,天敌变少,这些物种就会迅速地繁衍和扩张起来。这样就对本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许多贸易组织也注意到了生物入侵带来的严重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WTO在153个成员国之间推行自由贸易,但它也坦承,成员国为了保护自己国家公民、动植物免受害虫及传染病等的侵害,可以合法地对贸易进行限制。
制定智能化限制级
Roy和Olson的这项研究可为决策者提供治理某一种具体的生物入侵时最佳的应对方案。
“我们考虑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参数,比如贸易利益、治理成本、病虫害散播时间表等,然后综合起来给出一个贸易限制级别。”Roy说,“这样各个国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贸易政策。当然这个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能根据该地区现有的入侵物种的扩张程度,作出动态的变化。”
贸易限制可以将入侵物种挡在国门外。贸易限制包括对进口产品的直接限制,以及对原产国产品生产、加工和包装方法的约束等。
但如果外来物种已经入侵进来,控制则是最佳选择。根据治理目的的不同,具体的治理方法也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机械除草、化学除草、陷阱诱捕等。
“当然,无论是限制还是控制,都会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这个成本是由消费者来买单的。”Roy说,“这就是贸易限制的不利的一面。”
比经济学还要复杂
在此项研究中,Roy和Olson认为有些情况下把害虫引进来更划算一些。比如这种害虫的生长速度比较慢,造成的危害比较低,而出口国给的折扣又足够高的时候,就不妨干脆直接进口。
同时,如果在国内治理入侵物种的成本并不太高,那就没有必要将贸易限制级别定得很高。也就是说,如果目前国内该入侵物种的种群数量还维持在大暴发的临界点以下时,就有理由将此项贸易进行下去。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制定的方法远比经济学成本理论还要复杂,比如在一些情况下要允许害虫进来,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对其进行治理。”Roy说,“究竟是控制,还是完全根除,或者对贸易进行限制,还是禁止进口。在这件事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便制定出最佳策略。”
Roy最后补充说,这项研究的成果还可以推广到更广的领域中,比如对艾滋病病毒和流感的防控上。(来源:科学时报 丁佳)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