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法治保障。伴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尤其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强国战略实施之后,各种知识产权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尽管当前知识产权智库发展势头迅猛、数量迅速增加,但缺科学谋划布局,各类智库机构同质化严重往往是“大而全”,缺少“专且精”的研究机构。每年各类智库机构的报告层出不穷、数量繁多,真正能够为公共决策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的成果匮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指出,主要的问题包括,研究侧重宏观而深度不足,协同创新的咨政能力明显欠缺,服务决策对接机制薄弱等。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 受访者供图
在马一德看来,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智库机构虽然数量庞大,但往往“身兼多职”且兼职从事智库研究,没有专门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机构,缺乏适应现代智库发展的评价和激励体制,导致知识产权智库研究深耕细作困难,缺乏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基于此,马一德建议,首先要发挥顶层设计力量布局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智库梯队。需要集中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打造知识产权“国家队”,组建专门的国家级知识产权智库体系,科学谋定各类知识产权智库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资源配置,面向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和重大知识产权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以科学研究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其次,马一德表示,要在智库建设路径上,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协同联动决策咨询机制。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中选优打造高端智库。要强化多系统、多学科知识产权智库的协同合作。坚持开门搞研究、开门建智库,凝聚党政部门、党校行政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协、社科院、高校、军队、企业、社会智库等各方面专家资源进行“双岗互聘”、人才交流。要建立知识产权智库信息共享平台。
最后,马一德指出,还应深化知识产权智库管理体制改革。其中提到,要深化成果评价、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智库机构不同于传统科研教学机构,不能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否则容易导致研究“一窝蜂”追求学术热点,完善以成果采纳情况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专门化的智库人才队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