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元梁等 来源:《自然》 发布时间:2024/3/8 11:46:06
选择字号:
八年!他们揭开表观遗传“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了生物体的全部表型。但问题来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身高、肤色、性格、健康状况等并非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

为了揭开表观遗传的“神秘面纱”,科学家将视线从DNA转向了另一种遗传物质——和DNA共同构成细胞染色体的蛋白质。

近日,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教授翟元梁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大学 学院教授高宁、李晴研究团队,借助冷冻电镜和基因组学多种手段,抓拍到亲代组蛋白在复制叉上转移的关键步骤,为进一步完全揭示组蛋白编码表观遗传信息传递与DNA复制的耦合机制奠定了基础。3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论文匿名评审人认为,“这是一项先进的结构研究,极大推动了我们对组蛋白回收机制的理解”。

给“快递员”拍个工作照

每个人的身体里有几百种不同的细胞,每种细胞里的DNA都是相同的,但为什么这些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细胞类型?

这是一个令整个学界困惑的难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另一种是表观遗传。含有相同DNA的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细胞类型,就与表观遗传的调控有关。

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真核生物的DNA以染色体形式存在。DNA缠绕在一种名为组蛋白的蛋白上,和组蛋白共同形成核小体。核小体内一共有8个组蛋白,也可以称之为组蛋白八聚体。核小体上的组蛋白修饰正是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

由于DNA呈双链结构,DNA复制时需要“解开”双螺旋,同时复制叉前面的核小体也会被“拆开”。之后,DNA原本的两条旧链分别复制形成两条子链,此时被“拆开”的核小体也顺势“复制”到新合成的子链上。

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核小体能将表观遗传信息“完美降落”到新合成的子链上?又是什么帮助核小体完成转移?

“这就离不开‘快递员’复制体的参与。”翟元梁告诉《中国科学报》,“大家都知道复制体会参与这一过程,但从没有人观察到这一过程具体是怎么发生的。”

为了看到“快递员”复制体是如何工作的,翟元梁想到了冷冻电镜。

“我们用冷冻电镜抓拍到这个过程的一个瞬间,这也是本项研究的关键突破。”他说。

他们发现,当复制体作用于携带表观遗传信息的亲代组蛋白时,会将原本的八聚体拆分为六聚体和二聚体。同时,能够维持组蛋白稳定性的伴侣蛋白FACT,会将拆解出来的六聚体“抓住”,并在解旋酶Mcm2亚基的协助下将组蛋白嵌套在一个转移平台Tof1蛋白上,从而将亲代组蛋白定位到复制体的前端,以便进一步转移至DNA子链上。

“亲代组蛋白回收的复制偶联机制一直是学界‘公认但知之甚少’的,我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翟元梁说。

复制体回收亲代组蛋白的模型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八年磨一剑

“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接收只用了4个月,但项目前后做了快8年。”翟元梁感慨地说。

在翟元梁看来,这项研究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合作伙伴——高宁团队的支持。

这是一项工作量极其庞大的研究。“目前学界基本上采用体外重组的方法,但我们选择了体内和体外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翟元梁表示。

如果将蛋白质复合物比作工厂里的机器,里面的组件非常复杂,那么体外重组就类似于把每个零部件买回来自己组装。然而,有时研究者并不能完全掌握分子机器每一个零部件的细节,不仅组装难度大,而且组装完成后无法进行验证。

因此,翟元梁决定,直接把体内组装好的“机器”拿出来,这样就避开了对分子机器零部件认识不足的问题。但新的问题是,体内存在大量不同的蛋白质,要想在数以亿计的蛋白质中把特定的数量极少的“快递员”复制体复合物从染色质上提取出来,需要把整个蛋白纯化的过程梳理清楚。

“这也是非常困难的。”翟元梁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翟元梁和擅长冷冻电镜结构研究的高宁进行了合作。高宁在美国读博时就从事冷冻电镜结构研究,而他的团队在复杂大分子机器的结构解析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通俗来说,冷冻电镜技术就是给大分子机器拍平面照片。有了各个角度的平面照片后,就可以计算出大分子的立体结构。因为蛋白质十分脆弱,只能用很弱的光给它拍照,单张照片清晰度很低,所以冷冻电镜方法是拍大量的照片、叠加起来,相当于用强光器曝光,这样就能观察到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 学院研究员李宁宁介绍,“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分辨率逐渐提高,数据处理的算法也得到更新,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本次研究中的‘关键快照’。”

即便如此,这依然不是一项容易的研究。

“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李宁宁举了个例子,“这项研究每次样品的制作都需要用100升指数生长期的酵母细胞。以1升容量的摇瓶为例,100升酵母细胞就是100瓶,这需要分成很多次去培养,攒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处理细胞、在冷冻电镜中测试一次。同时,还需要很多配套工作,比如怎样用温和的方法实现酵母破壁等。整体来看,实验规模和难度都非常大。整个研究期间,前后至少培养了上千升细胞。”

2015年,他和高宁团队合作发表了第一篇刊发于《自然》的论文,研究了酵母复制前期复合物的结构。之后,他们开始专注研究复制体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经过8年摸索,终于破解理论与技术难题,成功抓拍到“快递员”复制体的“工作照”。同时,在李晴的协助下,他们成功揭示复制体“快递”亲代组蛋白的具体目的地。

“坐得住‘冷板凳’”

“研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出来。”在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时,翟元梁说。

早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翟元梁便从事染色质复制研究。他根据文献和实验独自摸索出内源蛋白纯化的方法,对海量的蛋白进行提取纯化,并优化冷冻制样的方法。

无论是一开始的独立摸索、积累经验,还是后来组建研究团队、带领学生科研攻关,“坚持”是翟元梁最大的感受。

“在我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阶段研究的过程中,我的导师们非常支持我的选择,基本上是我选定感兴趣的方向后,自己探索钻研,在持续积累的基础上,慢慢做出一些成果。”翟元梁感慨道,“在科研中,一帆风顺并不现实。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踏踏实实做事,才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

“厚积薄发”是李宁宁对翟元梁的评价。“他是非常低调、温和、有原则的人,对科研有极致的热爱,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能带领整个团队沉下心来做研究。”

而对于翟元梁来说,一切只是开始:“表观遗传的整个过程有很多步骤,也有不同蛋白因子参与其中。我们的研究只是打开了一个很小的窗口,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来源:中国科学报 倪思洁 赵宇彤)

研究团队2018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翟元梁(左一)、高宁(右三)和李宁宁(右二)。受访者供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152-2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