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李心翔团队的一项研究证实,作为标准治疗方案的“新辅助放化疗后延迟手术”并不普遍适用于所有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该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不佳的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术前间隔时间越长,生存获益越差;这部分患者应被及时筛选出来,以避免延迟手术。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外科学》发表。
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外科手术是肠癌患者获得根治的重要手段。然而数据显示,超过80%的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处于进展期,无法直接手术。所幸,对于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来说,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仍可以获得手术机会——这也是当前局部进展期肠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根据当前国际诊治指南推荐,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需间隔5至12周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
“延迟手术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病灶能够更好地退缩,进而达到更理想的手术效果。特别是对于术后病理证实肿瘤退缩良好的患者,该方案可提升疗效,降低保肛风险。”李心翔表示,“但并非所有的局部晚期肠癌患者都能从延迟手术中获益,部分肿瘤退缩不佳的患者可能会因延迟手术而增加风险。”
该团队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至2018年期间收治,进行新辅助放化疗且术后,病理证实无退缩或轻微退缩的52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分成短间隔期组(217例)和长间隔期组(305例)。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单因素和多因素结果均提示,长间隔期组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相比于短间隔期患者的生存期更短,短间隔期组和长间隔期组3年的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5.6%和63.1%。
“这意味着,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轻微或无退缩的局部晚期肠癌患者,术前间隔时间越长,生存获益越差。”李心翔表示,“同时也提示这部分患者不适合标准的延迟手术方案。”
该研究认为,对于肿瘤退缩不良的患者,如果肿瘤评估可以达到R0切除(无残留切除)标准,建议尽快行手术治疗;对于无法达到R0切除的患者,则考虑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等治疗方式行进行转化治疗。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043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