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巩汉语 来源: 澎湃新闻发布时间:2021/5/11 19:18:07
选择字号:
范维澄院士:世界性公共安全危机只可能在公共卫生领域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5月8日,作为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办的“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为我国应急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建言。

同日,范维澄院士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表示,应通过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优化,共同构筑起从事前到事发、事中及事后的全流程的城市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对话范维澄】

澎湃新闻:决定一座现代化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范维澄:总的来讲,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毫无疑问起到基础性作用,如果没有安全的社会环境,那么社会很难稳定持续发展。

在安全领域,其实早在18年前我国全面战胜非典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时就特别强调了在非常态情况下的社会管理,相应的我国无论是在科技发展领域,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层面,都设置了公共安全这样一个新的领域,概括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个方面。

我认为,为促进整个城市的安全发展,要特别关注公共安全领域的各类突发事件。通常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孕育、发展、突变、成灾的过程,所以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员,就需要了解各类灾害事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

澎湃新闻:您此前提出过“科技+管理”的概念,之后又加入“文化”,形成“科技+管理+文化”三足鼎立的状况,您能解释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吗?

范维澄:这一转变有数据的支持。以安全生产事故为例,人们通常认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有三个原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各类装置,三是环境因素。但是经数据统计发现,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比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比超过50%。另外,在大的自然灾害中,统计发现,最后生还的人员中有50%-70%是靠受灾人群的自救和互救。

急救医学救援领域讲究“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意思是事故发生后在这个时间区间把人救活的比例是最高的。显然,大多数情况下,想要在十分钟内实施有效救援,基本要依赖民众的自救和互救。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数据,我认为提升民众的安全素质非常重要。何为安全素质?

一是要有安全意识,时刻想到可能面临的风险;二是要有安全的知识,意外发生时要懂得逃生方法;三是要通过实训演练形成安全的能力; 四要有正确的安全理念,民众既是公共安全保障的主要对象,也是实施公共安全保障的主体,在灾害事故发生后民众需有所担当;五,在总体上形成安全的习惯。意识、知识、能力、理念、习惯五者构成安全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提出把安全文化作为与科技和管理同样重要的要素来看待。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工作不只是印一个小册子或者印一张海报这么简单,创新至关重要,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进行多媒体呈现。同时,企业化运营模式也至关重要,我曾向工信部建议,把安全文化教育作为安全产业里的服务业来鼓励、培育和发展。

澎湃新闻:智慧城市现在被广泛提及,它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体系,应急管理可能在智慧城市中扮演何种角色?

范维澄: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学界非常多,通俗一点讲,就是通过各种新技术、材料、装备,把原来人脑里所畅想的行为和场景变成现实,涉及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个环节。具体到安全领域 ,原来认为的安全应急可能是对灾难性后果的预测及应对,现在在智慧城市大框架下,其中的安全领域也随之智慧化,整体上是这个概念。

人类活动的智慧化需要有一个过程。如今在对安全领域智慧化的推进过程中,基本上更加突出智慧化的正面效应,但是对智慧化进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警觉,就是说我们安全领域相关的人员,要更早意识到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隐患,并尽可能地减少不良方面。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信息化大潮发展迅猛,但享受信息化便利的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数字鸿沟,也就是常说的适老化问题。所以在信息化、智慧化浪潮中,社会各群体的感受以及影响都是值得考虑的。

澎湃新闻:我们能从各类大型城市灾难中得到哪些教训或警示?

范维澄:还是要强调安全韧性。安全韧性的概念是什么?最简洁的可以理解为在逆变环境中,作为主体的人、建筑、城市区域或者组织和机构的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安全韧性是多维度的。

关于新冠疫情,我们和钟南山院士团队有过一些交流,我们专门谈起过,都认为公共安全事件要想跨越国境,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危机或灾难,其实只能在公共卫生领域。别的领域如地震、台风、森林火灾等都是区域性的,但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像新冠肺炎就造成了全世界的危机。可能也只有公共卫生事件才会是全球性的。

澎湃新闻:那么有全球韧性这一说法吗?

范维澄:有的。譬如说,联合国防灾减灾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于他们而言需要统筹世界各国来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韧性能力。

澎湃新闻:说到城市安全韧性,您对未来城市安全建设和趋势方面有什么建议?

范维澄:总的来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展和安全都需要韧性。在十四五规划中,我认为,无论什么规划都要加入安全要素,同时要制定安全方面的专项规划,真正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多年来,近平书记强调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力度、深度、频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全社会正在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氛围。十四五期间,我们期待能把更多的实事办下去,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安全感受,让全社会的各个群体,包括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都感受到发展的红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