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敏强
“起初觉得有机化学晦涩难懂,现在觉得特别有意思!”“正在准备有机化学方向的考研复习,打算未来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工作。”……时不时地,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贺敏强总会“摸底”一番,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看着更多学生爱上有机化学,甚至准备走上有机化学研究的道路,贺敏强很满足。
瑞典著名化学家舍勒曾说,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从未见过的新物质。对贺敏强而言,最快乐的事就是带领学生畅游在化学的世界里,尽情畅想化学创造的无限可能。
老师也是最好的兴趣源泉
“有机化学对我来说充满了乐趣,我想与学生一同分享这份乐趣。”一直负责《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现代有机合成》等课程教学的贺敏强,提起有机化学欢喜之情总是溢于言表。而这份欢喜实际上源自他的两位启蒙老师。
1981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化学系读大学本科的贺敏强在老教授周湘寅的有机化学专业课上,第一次以一名师范生的身份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周教授的课堂仿佛为我们绘制了一张‘寻宝图’,既给了提示,又让我们通过思考找寻这座‘知识的宝库’。”这样鲜活而自成节奏的课堂,贺敏强着实震撼,也被深深吸引。
在大学四年的熏陶下,贺敏强对有机化学“情有独钟”。“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有机化学专业课的教师。”
然而,空有一腔热血远远不够。贺敏强在正式成为大学教师前,还前往母校镇江市第一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基层锻炼。他没有想到,竟和从前学生时期严肃得出了名的“金牌”教师陶林成为了同事。
“某些知识点一定要讲到,差一点都不行……”陶林极其严谨的教学态度,不容一丝错漏,对作为教学初学者的贺敏强来说受益匪浅。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好一门课最好的老师。我却认为,老师也是最好的兴趣源泉。”在贺敏强看来,两位启蒙老师一位教会了他修炼艺术,一位教会了他磨练技术。“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希望我对我的学生亦如是。”
化身“微表情大师”了解反馈
“假如我是学生,我能听得懂吗?”贺敏强经常反问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贺敏强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将学习有机化学比作“登天”。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得起兴趣、抓得住重点、理得清思路,便成了他一直追寻的方向。
“贺老师的课堂不只是‘我教你听’,是‘听、说、读、写’要求样样精。”江苏大学本科生张黔会这样形容贺敏强的课堂。
“不妙!你们的表情告诉我:没听懂,那我再讲一遍!”听着贺敏强的自言自语,学生总是笑倒一片。90分钟的课堂上,贺敏强经常化身成一位微表情大师,通过“读取”学生的细微表情来了解其接受、反馈情况。若发现学生嘴角或眼神里不自觉流露出微笑,贺敏强便立时高兴得不得了。
“看着贺老师在课上因我们时而流露出满足,时而流露出无奈,课堂气氛都生动了起来。”张黔会感到,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理性思考,也充盈着情感温度。
贺敏强的教学课件有一套自创的颜色系统,不同颜色标记代表不同的学习要求。相应地,在课上,备上至少黑、红两种颜色的水笔记笔记,便是贺敏强对学生提出的重点要求。相比通读全书,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区分和掌握教材里的重点、难点,是贺敏强向课堂要质量的又一方式。看到那些笔记工整得堪比印刷,贺敏强就觉得特别欣慰。
什么样的老师可称之为好老师
“本科期间要打牢基础,基础不好,后续研究想一步登天,不符合客观规律;研究生期间要独立思考,认识到正、误之缘由,才能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创造。”除了思考如何讲授,贺敏强更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为人之道、为学之道。
说起自己本科期间的专业课老师、研究生期间的导师贺敏强,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江苏大学教师孟敏佳十分感慨。研一一次有机聚合实验,孟敏佳连续做了3个月一直聚合不成功,这让她尝尽了灰心的滋味。“化学的乐趣就在于探索未知。在不断试错与坚持之中,获取成功的果实才更甜。”贺敏强云淡风轻的劝慰,格外安抚人心。查阅文献、列举问题、组会讨论、明晰方向……孟敏佳沉下心来,最终尝到了胜利果实。
如今已成为硕士生导师的孟敏佳也常对学生说:“科研中遇到的最大敌人,不是研究本身,而是自己。能否拥有平常心、克服迎面而来的困难是关键。”
什么样的老师可称之为好老师?贺敏强说:“好老师千千万,但如果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一定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而如果能对学生的人生再产生些许影响,则是对老师更大的褒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