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介绍 “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情况。 黄辛摄
9月15日至19日,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博会)在沪举行。中国工博会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
本届中国工博会中国科学院围绕“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的参展主题,向公众集中展示了21家单位的78项创新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荣获本届工博会“特别大奖”;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武汉中科极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所属企业)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两个成果荣获本届工博会“大奖”。此外,来自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所属企业)的“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荣获本届工博会“创新引领奖”。其中,“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与“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均为中国科学院磁共振技术联盟选送参展。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创新成果“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采用框架面板结构、单独星敏感器定姿、高功能密度综合电子架构等技术,打造了“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有效增强了卫星的适应能力和可扩展能力。该成果拥有三大突破:突破了基于相控阵的Ka星间链路技术,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解决了制约北斗全球组网的瓶颈问题;突破了高精度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卫星自主诊断恢复技术,实现了在没有地面支持的情况下卫星进行自主健康诊断、故障隔离和恢复功能等。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创新成果“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集探测与作业一体化、自主与遥控模式相结合的万米深潜装备。其最大下潜作业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深”下潜纪录,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在全海深电动机械手作业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技成果“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对肺部通气、微结构和气血交换功能进行定量、可视化精确评估,弥补了传统磁共振成像的肺部“盲区”,成功“点亮”肺部。基于该系统,可进行肺部相关疾病的诊断,真正落地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此项成果先后在2016年和2017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获“中国科学院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支持,研发团队负责人获“2020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系统在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临床一线进行了应用,对新冠肺炎患者开展了系列肺功能影像学评估,该创新技术得到了医生的一致认可,并高度评价了其救治指导意义。
为了充分展示中国科学院的研发力量与科技服务能力,中国科学院按展品专业领域及功能专门设置了重大项目展示区、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TS)区域成果展示区、产业化创新成果展示区及长三角区域创新平台展示区等四大主题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为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展厅特设的长三角区域创新平台展示区,重点展示了中国科学院首个区域创新转化平台——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近年来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包括“摩贝百科及智能产业链地图”“高端国产半导体设备”“VR3D 人脸4D面部表情捕捉系统”等20余创新技术转化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