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永坦院士伉俪捐赠800万元 |
基金将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 |
熊四皓(右)为刘永坦院士(中)、冯秉瑞教授颁发捐赠纪念奖牌、证书及教育贡献奖奖牌。 辛然/摄
8月3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永瑞基金捐赠纪念奖牌颁发仪式举行。刘永坦院士和冯秉瑞教授伉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
刘永坦表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能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个人,更属于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长期的培养与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同志们的帮助与支持。因此,当初习近平总书记颁奖时,他就有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回报国家、回报学校的想法。和家人商议之后,一致认为,在哈工大建校100周年之际捐赠更有意义。
刘永坦深情回忆了他和冯秉瑞从1953年来到哈工大求学,到留校任教的67载光阴里,母校对他们的培养和夫妇二人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给予学校非常高的评价,并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永瑞基金的设立以贺信精神为统领,旨在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本着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要求,希望永瑞基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哈工大人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精神的受益者,哈工大“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不能丢。希望同学们贯彻哈工大规格、严于律己,夯实基础、放宽眼界,勇于创新、百折不挠,在建设科技强国中出奇制胜,建功立业。希望永瑞基金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哈工大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指出,刘永坦院士作为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典型代表,为全体哈工大人树起了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的旗帜。刘永坦院士和冯秉瑞教授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广大学子心怀家国、励志成才注入新的动力。这是对哈工大精神、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血脉相承,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百年贺信精神的忠诚践行。永瑞基金的设立,饱含着刘永坦院士和冯秉瑞教授对立德树人事业的念兹在兹,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深沉期待。他代表学校党委,向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扎根龙江大地、精育国之良才、奉献教育事业的刘永坦院士和冯秉瑞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熊四皓表示,哈工大将按照刘永坦院士和冯秉瑞教授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好、维护好永瑞基金,同时热忱欢迎、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自愿捐赠,不断扩大基金规模,充分发挥基金对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的牵引激励效应,引领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国防电子领域、聚焦卡脖子难题、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他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出3点要求。
一是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永瑞基金的设立,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杰出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对标总书记贺信精神要求,加快推进《关于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试行)》,发挥哈工大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产教融合育人优势,高质量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强基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学科特色班建设,全面推进本研一体化、完全学分制等改革,大力推进“后疫情时代”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教学方式变革,切实将拔尖学生培育、个性化培养的硬举措落到实处。
二是要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刘永坦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全国多家重点单位协同发力的科研攻关之路,为推动科研体制改革,打造孕育国之重器的新平台、新机制,提供了先行示范。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对哈工大的殷切期望,全面强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攻关导向,形成科研资源优化配置的倾斜机制、推动学科全方位融合的关键机制、产学研用全链条融合的创新机制,使更多“国之重器”在哈工大校园诞生。
三是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刘永坦扎根边疆凝聚一批批“八百壮士”为国铸重器、为党育英才,为在新时代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凝聚新时代“八百壮士”,提供了生动样本。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政治引领、平台助推、团结凝聚的总体方略,弘扬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加快实施“领航学者计划”“启航学者计划”“春雁英才计划”,实施团队整体考核机制,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一校三区师资队伍协同发展机制,培育一大批新时代“大师+团队”,持续筑牢扎根边疆、忠诚报效、立德树人的人才高地。
熊四皓强调,哈工大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引领办学治校、育人育才,传承好刘永坦院士、冯秉瑞教授等老一辈哈工大人的接力棒,加快推进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事业,初心不改、使命必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育更多杰出人才的新时代新业绩,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建设的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报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