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过国忠 虞璐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0/8/2 15:38:30
选择字号:
这种病毒有人传人风险,如何有效避免受感染?

 

日前,有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已陆续接诊37位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患者。

那么,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有哪些?感染后有着哪些危害与临床特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该如何做好防治?8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致病机制与新冠肺炎类似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由我国学者于2009年首次分离并证实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毒是导致发热伴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扬州大学医学院张评浒教授说。

专家介绍,从对此类病毒流行病学追踪来看,目前主要可能通过蜱虫叮咬、血(体)液或粘膜接触两种途径传播。

蜱虫叮咬传播。此类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流行病学追踪证实多数患者均有被蜱虫叮咬的历史。因此,蜱虫可能是此类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血(体)液或粘膜接触性传播。虽然目前有关该病是直接通过何种方式(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直接接触)导致人传人的机制尚不清楚,但该病具有人传人的风险是不争的事实,该病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特点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该病毒感染人群主要以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有出血、乏力、呕吐、腹泻、肌肉酸痛和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重症病例多因发生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此病在我国临床的平均致死率为5.3%,而重症患者病死率可高达25%。此类病毒性疾病的致病机制与新冠肺炎类似,过激的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该病临床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张评浒说。

做好预防是最有效的手段

张评浒告诉记者,目前,针对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与治疗手段,临床上目前主要以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以及防止并发症发生等联合治疗为主。因此,预防是防止此类疾病发生最有效的手段。

春夏季是蜱虫的活跃期,尤其好发于一些丘陵地带,一般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等环境中。因此,在户外生活、生产人员及旅游者需要高度警惕,尽量不要到树林和灌木层林中去活动,且尽量减少在这些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停留。如果因工作所需必须进入树林和灌木丛林,进入前应在衣服外喷涂驱避剂或者防蚊精油,譬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者二乙基甲苯酰胺等驱避剂。

野外作业时,应该穿戴防护服,并将衣袖和裤管口扎紧以防蜱虫叮咬人体,同时应当时刻关注自身体表有无蜱虫叮咬。户外归来时,应检查身体、户外装备并尽快洗澡。

夏季出外遛狗,也要尽量避免到植被茂盛的地方,回家后要及时检查有无蜱虫,宠物要定期进行驱虫。

一旦发现有蜱虫附着体表,应该用乙醚、松节油、液体石蜡、甘油、旱烟油等涂在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或用烟头与蚊香烫蜱虫身体使其慢慢把口器拔出体外,或者用镊子夹取,不能直接用手摘取,以免口器留在人体内,再次造成传染。专家提醒,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应及时就医,及早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防止向重症发展。同时,在未确认病因前,应避免与他人亲密接触,以免病毒传染。

专家认为,对于新型布尼亚病毒,也不用过于担心会被传染和恐慌。目前,蜱虫叮咬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只要高度重视,把防护工作做到位,就能有效避免受感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