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德新等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2-6-7 10:06:56
选择字号:
李德新小组揭示蜱虫病致病机制
 
近日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一种独特的小鼠模型阐明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致病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德新教授。主要从事病毒性出血热疫苗、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国家级病毒性出血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汉坦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病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俗称蜱虫病。发病征候包括发热和多器官衰竭。实验室测试显示,此病伴有血小板和白血球减少的症状。2010年,在河南出现18例生前被“蜱”叮咬致死的病例。但当时既没有分离出病原体,也没有有效药物,2010年下半年,“蜱虫病”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恐慌。2010年5月下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卫生部组织下开展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分别在湖北、河南和山东等6个省采集了病人血标本。
 
李德新所长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来自6个省“蜱”叮咬病人血清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并完成了11株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通过对该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新布尼亚科病毒SFTSV是蜱虫病元凶。相关论文发表在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是全球病毒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性成果,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同。
 
新研究在原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SFTSV的致病机制。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独特的C57/BL6小鼠SFTS感染模型,使得小鼠表现出血小板减少症和白血球减少等标志性症状。研究人员在小鼠脾脏、肝脏和肾脏中鉴别了病毒RNA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结果发现病毒仅在脾脏中复制,从而表明脾脏是SFTSV的靶器官。此外,在脾脏中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也显著增多,SFTSV与血小板共定位于脾脏红髓的巨噬细胞细胞质中。体外细胞分析进一步揭示SFTSV附着在了小鼠血小板上,通过小鼠原始巨噬细胞促进了血小板的吞噬作用。结合体内研究结果表明SFTSV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脾脏巨噬细胞清除了循环的病毒结合血小板所致。
 
新研究在模拟人类SFTS病的小鼠模型中阐明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为开发出预防及治疗该疾病的有效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来源:生物通 何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