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7/21 19:49:52
选择字号:
“粉垄技术发源地首次举行这么大的活动!”
广西民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成立

 
 
揭牌仪式现场
 
 
7月21日,广西宾阳县联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黄功斗迎来了特别开心的一天。在他的合作社,同时举行了袁隆平院士题词、广西民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和甘蔗粉垄“145”套种谷子现场验收会。他直言:“这是粉垄技术发源地首次举行这么大的活动”。
 
回想10年前,黄功斗见证了“粉垄”从这里生根发芽。从此之后,他再也没离开过粉垄。
 
更为开心的人是粉垄技术发明人、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韦本辉。10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推广粉垄技术,使其在广西、西藏、新疆等全国26个省、40种农作物上得以应用,成为增粮、生态、减灾“三位一体”的共性关键技术。
 
“再苦再累,值了!”已经66岁的韦本辉告诉《中国科学报》。
 
但韦本辉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又开始专攻广西甘蔗这块战场。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联合广西粉垄科技发展公司,发明制造了“立式两刀钻”甘蔗粉垄机,并创建出甘蔗粉垄“145”技术模式。而该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地同样位于粉垄技术发源地,韦本辉希望为广西蔗糖业及2000多万蔗农生计提供更大的帮助。
 
“犁耕”变“钻耕”
 
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农民就开始使用犁头耕作并延续至今,其特点是纵向耕作,耕层相对较浅。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增多,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土壤退化严重,较浅的耕层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反思。
 
2010年,在多年思考和实践基础上,韦本辉发明了螺旋型钻头耕具,并在黄功斗等协助完成新型耕具的加工制造,新型耕具可装挂在拖拉机上。
 
黄功斗还记得,当时由他驾驶带有新型耕具的拖拉机进行耕作,在未施肥的情况下,试验种植了玉米和花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最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但秋收效果出乎了他的意料。测产结果显示,新型耕具种植的玉米和花生比普通拖拉机耕作分别增产13.36%、23.44%。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种植的玉米和花生样本保留至今。
 
“它最大特点是钻头垂直深旋耕,土壤被横切粉碎、颗粒状、不乱土层、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土壤粉碎自然成垄”,韦本辉以此将其命名为“粉垄”。延伸到耕作与栽培上,称为粉垄技术。而这个特点也恰恰是与“犁耕”不同之处。
 
得知粉垄技术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1年特意派人到广西现场考察,并在经费上支持粉垄水稻研究。
 
几年下来,粉垄技术除了在玉米、花生、水稻等作物上“小试牛刀”外,还在小麦、棉花、马铃薯等其他30余种作物上得到推广应用。在此期间,韦本辉团队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及各省农科院的合作,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粉垄技术的机理更加清晰、功能更加完善,突出的效果深受农民的欢迎。
 
据悉,在不增加肥、水等成本投入的前提下,粉垄技术可使普通耕地增产10%~50%,盐碱地增产率更是超过30%。
 
早在2014年,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评价粉垄是一场农耕革命,“可以全国推广了”。如今,粉垄技术得到更多院士专家的认可。2018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等专家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粉垄技术成果鉴定会上,认为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9月,袁隆平专门题词:“粉垄农耕,生态宾阳”。
 
今年3月,韦本辉团队又得到一个好消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西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粉垄整地补贴标准为80元/亩。
 
创建“145”技术模式
 
980182289_meitu_5.jpg
 
 
生于广西、长于广西,韦本辉对广西主导产业甘蔗情有独钟。1998年,他从我国台湾引进甘蔗新品种,种植面积一度占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70%以上,平均亩产也由1998年前3.5吨左右提高到目前4.5吨左右。但已过去20多年,广西甘蔗平均亩产还在4.5吨上下徘徊,这让韦本辉很着急。
 
韦本辉团队调研发现,制约广西甘蔗单产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良种匮乏,二是“三旱一低”(春、秋、冬旱和冬春低温),三是连作障碍严重。
 
基于多年粉垄技术使甘蔗亩增0.8~4.1吨、增幅达20%~60%的实践,韦本辉带领团队和广西粉垄科技发展公司合作,研发了甘蔗专用粉垄机,并创建了粉垄甘蔗“145”技术模式。所谓“145”技术模式,即一年粉垄种植、四年宿根、五年累增原料蔗5吨;其核心是将原来1亩的肥水只用于3分地,每年仍增产1吨、增收560元,其他七分地用于休养生息、恢复地力。
 
“广西科技厅已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均认为可行。”韦本辉表示,他们分别在南宁、崇左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
 
韦本辉表示,该技术模式可对蔗地达到“趋利”和“避害”的效果。从“趋利”来看,三分地甘蔗较好地利用全田照射光能、通风透气,实现“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降低人工成本,宽行可间套种绿肥、花生、大豆、红薯、谷子等;从“避害”来看,七分地可休养生息,增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
 
今年,韦本辉团队首次实施粉垄甘蔗“145”套种谷子。现场验收结果显示,每亩鲜重199.5公斤,按85%折干率算,每亩干谷169.6公斤。
 
虽然产量并不高,但河北张家口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治海看到这一结果还是很开心。“谷子是北方旱作作物,没想到在粉垄技术协助下,可以在5~7月雨季种植,并有这么好的效果,进一步凸显了张杂谷的优势。”赵治海告诉《中国科学报》,北谷南移不仅增加了粮食种类,而且谷草可提高牛羊等动物抗病能力,有利于广西畜牧业的发展。
 
大量的实践让韦本辉坚信粉垄技术终将会大有作为。“现尚未被人类利用或完全利用的自然资源,包括耕地犁底层及其以下土壤资源、盐碱地、天然降水、太阳光能等,而粉垄技术可有效盘活这些自然资源”。
 
甘蔗专用粉垄机展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