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调查报告出炉 |
线上教育:现实与理想间的“不等式” |
|
自2月中旬起,全国高校的2020年度春季学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下,陆续在网上拉开了帷幕。截至目前,我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上线课程最多、覆盖人数最广的线上教学已经持续了约两个月时间。
时至今日,这场“互联网+教育”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3月13日,全国高等学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秘书处委托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展开了一场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小组先行以3月17日上午的数据为截点,对187所高校、5433位教师、118191名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完成了一份《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调查报告》。而其结果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面对面≠人对人
4月10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全国在线开学的普通高校共计1454所,95万余名教师开设94.2万门、713.3万门次在线课程,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达11.8亿人次。
除绝对数量庞大外,在参与线上学习的比例方面,厦门大学此次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使用线上教学的学生数量达到114738人,占比97%;没有使用过线上教学的学生有3453人,占3%。
“在疫情初期,高校师生对于开展如此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是没有心理准备的,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大的覆盖率,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参与此次调查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陈武元如此表示。
在满意度方面,此次调查显示,略超过50%的学生对线上教学总体评价为“好”(含“非常好”),另有40%左右学生表示“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初期,曾有声音质疑线上教学无法达到线下教学时师生的互动频率,但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与老师课内外的交流互动”的满意度仅次于“教师反馈作业”以及“使用网上各种学习工具”,排名第三。
“目前来看,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是要强于线下教学的。”同样参与此次调查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振天坦言,之所以有此前的担心,是因为有人将“面对面”与“人对人”混淆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虽然面对的是实体的学生,但很多课堂还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其原因在于教师只是将这些学生看成了僵化的集合体,而不是独立鲜活的生命个体。”刘振天说,换言之,虽然在线下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面对面”教学,但并不代表双方正在进行“人对人”的沟通。
对此,陈武元也表示,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在面对面时,反而不善于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在网络环境下,原有的“集合体”被打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从传统的僵化集合体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
线上教学≠将教学搬到线上
在此次调查中,一项重要的调查内容为“线上学习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调查组将线上学习可能存在的问题分为18个方面,并由学生对此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排名最前的两个问题全部是硬件问题,分别为网络速度及稳定性差,以及教学平台功能不完善、稳定性差,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对此,刘振天表示,此项调查的数据来自于线上教学开展的最初阶段。是时,人们的关注点还停留在线上教育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因此,对于硬件设备的保障更加在意。但如今,硬件问题已经不大,人们的关注点也开始放在了线上教育的教学质量上。
在关于线上与线下学习效果比较的调查中,有36.3%的学生赞同“线上教育比线下教育的效果差”,高于赞同“线上教育比线下教育效果好”的比例(28.6%)。这也说明,从习惯于线下教学忽然全面“切入”线上教学,师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教学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
受访时,刘振天坦言,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我们所进行的“线上教育”仅仅是“把课堂搬到线上”,而非完全意义上的线上教育。
“线上教育不能延续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要从观念和结构上作出改变。”他说,理想的状态下,线上教育应该是一种兼具灵活性与互动性的教育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还通过网络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线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源,并及时加以辅导,而学生在线下深度学习,由此形成一个互动的闭环。
现实距离这样的“理想状态”显然还有一段距离。
陈武元也表示,线上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多融入问题解决、实践探索类的教学活动,突出教育个性化、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秉持‘引导’的教学理念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会学生如何对线上资源进行搜索、选择、思考、交流与写作。”
单个推进≠整体发力
在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当下,线上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但疫情终有结束的一天。当被问及疫情过后是否愿意继续接受线上教学时,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接受”(含“非常接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认可度高于其它两种选择(继续采用线上教学、不采用线上教学)。
至于疫情过后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改进意见,超过70%的学生“赞成”(含“非常赞成”)需要“精选适合线上教学的教学内容”;超过60%的教师则“赞成”“加大对线上教学的政策支持”。
针对这场疫情对线上教学未来发展的影响,陈武元所在的课题组曾有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场疫情过后,喜欢线上教学的人会更加喜欢,不喜欢的人还是不会喜欢,但处于不置可否状态的人群,则很有可能由此改变观点。“对此,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陈武元表示,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推行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学校信息化条件和教师信息化素养,其中教师因素占据主导作用。
“大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应包括具备信息化教学意识、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等。”他说,针对这几方面,高校应有意识地对教师开展信息化培训,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分享机会和平台,避免教师单枪匹马地进行线上教学。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在全校推广信息化教学。据刘振天了解,如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用于相关建设的投入已经达到上亿元,甚至有些高校提出70%的课程和70%的老师要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然而,从全国总体范围来看,一些统计显示这一比例目前还不足10%。
“未来的信息化教学一定不是仅凭几所高校的力量就可以推动的。”刘振天表示,要使教师安心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我们需要在某些治理机制上作出改变。“比如改变此前单一以论文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只有让教师从心底产生对教学的内推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整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