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戴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11 10:00:07
选择字号:
华东师大科学家在崇明岛湿地发现纤毛虫原生动物新物种

 

华东师大 学院范鑫鹏课题组在上海崇明岛湿地发现一种纤毛虫原生动物新物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据悉,该物种被命名为顾氏拉姆虫——以献给我国著名原生动物学家、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顾福康先生,彰显他为中国原生动物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崇明岛东部湿地位于咸水、淡水交界处,是生态过渡带,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有关原生动物分类学与多样性的研究却十分匮乏。近年来,华东师大 学院原生动物学课题组系统地开展了该区域的调查研究,逐步揭示了崇明岛湿地丰富的纤毛虫原生动物资源和独特的区系特征。

针对顾氏拉姆虫,该研究基于种群大量个体的观察统计,刻画了其显微水平分类特征,该种的建立将拉姆虫属物种增至15个;此外,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显示了其生动的虫体表面形态和细致的细胞器形态。其中的细胞器超微结构是对腹毛亚纲、小双虫科物种的首次认知,这为未来从细胞学水平归纳该科的共有衍征提供了第一份证据。

作为形态学的重要补充,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可验证、甚至纠正分类学者依据自身经验形成的观点。该研究通过测序获得了顾氏拉姆虫的多个标记基因(包括SSU rRNA、LSU rRNA、ITS、COX)序列,这成为国际基因库中为数不多的小双虫科物种序列。研究人员分析了新物种所处的系统位置,进一步证实了该物种所在的拉姆虫属存在非单系性的问题。

基于实验室培养,研究人员获得了顾氏拉姆虫无性二分裂过程中纤毛器与核器的形态发生过程,建立了该物种的细胞发生学模式,通过比较,提出从发生学角度解释拉姆虫属非单系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大样本观察统计,揭示了细胞发生过程中原基数/原基断裂数的异常可导致非分裂期不同个体间分类特征的变异,这为在分类学实践中如何对这些特征赋以权重提供了客观依据。

专家表示,从动物学角度,顾氏拉姆虫的详细记述为解决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分类学、系统学的存疑问题积累了一份新资料。从崇明岛生物多样性角度,再次发现新物种暗示了崇明岛湿地这一多样性热点区域存在潜在的原生动物高度多样性,这也从这类微小生命的视角凸显了在崇明生态岛建设中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0327-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