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信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28 17:16:55
选择字号:
“最美科技工作者”
李东:十年磨一“箭” 铸航天强国梦

 

11月24日凌晨4: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准时点火,擎着嫦娥五号,划破幽暗的天空,剑指月宫。

“飞行过程非常圆满,入轨精度创历史新高,可以说是正中十环,为探测器后续的顺利飞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在发射现场难掩兴奋之情。

事实上,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四发四中,一飞冲天。它们的表现,让李东十分满意。这一系列成功的发射,是整个长五研制团队日以继夜精细化的安排、科学的组织、高效的工作换来的。

作为团队负责人,李东获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面对这份热腾腾的荣誉,李东表示:“最美的不是我,属于长五研制团队,属于长五系列运载火箭。”

李东.jpg

李东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

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2006年的10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正式立项。立项的前一年,李东被任命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那一年,他39岁。

“当年国家立项这个型号的火箭时,目的就是要大幅提升中国人进入空间的能力。长五要比中国上一代长征系列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两倍以上,达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地球低轨道25吨”,李东说。

负责如此重大的中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项目,李东充满了豪情壮志。尽管他也意识到长五的研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没想到的是,过程如此之坎坷,困难如此之大。

“从事长五研制的十四年,特别是到了后期组织正式发射的时候,那种时时刻刻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伴随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既是研制队伍的一员,又担任总设计师,李东的责任和压力更是不言而喻。

“一个是如期完成任务的压力”,李东表示,火箭研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整个过程要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包括时间的约束、进度的约束、经费的约束、资源的约束等情况下完成。工作量大,周期又紧,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

“另一个压力更为巨大,那就是确保成功”,李东说道,要完成国家给长五下达的运载能力大幅提升的指标,简单的在原有火箭基础上放大样是不行的,必须采用创新的办法。长五使用新技术的比例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火箭型号,达到了90%以上,这么高的新技术比例也就意味着极大的风险。

“所有这些核心的关键技术能否突破;对所有新技术能否真正做到吃透见底;火箭系统能否协调有效地工作;在飞行过程中,所有风险是否已经辨识全面,并得到有效控制;如何确保火箭最终能够完成飞行任务......”关乎国之重器的成败,这些年李东承受的压力非常人所能想象。

担得起多少成功,就经得住多少失败

历经十年研制,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终于迎来了它的“首秀”。尽管过程充满波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李东认为,这次发射全面验证了长五方案的正确性和系统间的匹配性,意味着中国火箭技术迎来了巨大的飞跃。

长五首飞成功后,受到了世界各航天大国的关注和赞誉。国外媒体纷纷指出,“长征五号火箭的技术指标使它与美国目前最强大的德尔塔4重型火箭并驾齐驱”“该火箭的性能超过了欧洲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和计划2020年发射的阿丽亚娜6型火箭”“这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一次发射”“是中国航天的新篇章”。

然而,担得起多少成功,就要经得住多少失败。

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由于发动机技术问题发射失利,经过几个月的故障排查与定位以及试验验证,失利原因终于确认:火箭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致使发射任务失利。

针对故障采取措施后,氢氧发动机又在后续长程试车过程不断发现改进,消除隐患,提高可靠性完成了发动机第二轮技术改进,最终彻底解决了发动机的所有隐患。在后续的各次的发动机试车中,氢氧发动机再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2019年12月27日,在历经908天故障查找和改进后,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实现了“王者归来”,在那一刻,承受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付出常人难以想象艰辛的长五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总设计师李东在那一夜,辗转难眠,写下了一首《青玉案·复飞》:

怎堪回首说断箭,

泪满面,

肝肠断。

风雨寒暑十三年,

一夕霜过,

江东父老,

愧疚无颜见。

枕戈饮胆九百天,

万般磨砺难尽言。

今夜可敢片刻闲?

硝烟才散,

举眸广寒,

何日月又圆?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首飞成功;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了我国的行星探测时代。再加上刚刚带着月壤完美归来的嫦娥五号,长五在近一年时间里,四发四中,稳定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重要检验。特别是成功运送8吨多重的嫦娥五号,充分证明了它的运力性能。

科学家精神撑起中国“火箭人”的使命

“航天界有一句话: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李东表示,运载火箭是人类进行空间活动的基本前提,而火箭的运载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航天的规模和水平。

“长五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它的成功研制,使得中国进入空间的工业能力成倍提升,也使得将来中国建造一座适度规模、长期在轨、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成为可能。”

“天文一号、嫦娥五号对长五来说只是一个开始”,李东认为,中国“火箭人”身上所肩负的使命,是要确保中国人具有独立自主、自由地进入空间的能力,从而使得一切行业活动成为可能,使得航天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成为可能。

那么,如何完成这项使命?

“中国航天能够走到今天,有两点我体会最深。一个是科技工作者爱国、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另一个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正是与李东理解的“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李东表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绝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肯定,而是对整个长五团队的肯定。“如同火箭上成千上万个零件必须协调有效工作,才能准确把卫星送到轨道上一样,研制火箭的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拼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密切合作,相互协同,才能共同完成这样一项无比艰巨的科技工程。”

“从去年10月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入场,一直到今年底嫦娥五号发射,很多同志在靶场的时间超过了10个月,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亲友,凡事以国家为重、事业为重”,李东动情地说,“一切最美的荣誉都是他们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