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疫情为镜,科学素质有多重要 |
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综述 |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也让全世界深刻意识到,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从而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是如此迫切。
12月8日,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科技组织以及国际科技组织的代表、相关领域专家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会议。
疫情为镜,公众科学素质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分享,围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全球科学抗疫”的关键问题,与会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科学素质对控制新冠病毒传播极为重要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在大会视频中表达了他的忧虑,“有的人捏造了一些观点,认为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导致自闭症;还有的人认为,这些制药公司想要从中牟利,大赚一笔。”谢克曼直言,接种疫苗和患某一种疾病之间并没有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这些都是非常荒谬的无稽之谈。
为此,谢克曼呼吁,在危机时刻,“公众亟需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判断究竟谁能够给我们正确的意见和指南,而谁又在捏造事实”。
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来临之际,国内公众对于各种谣言并不陌生。比如,吃素、吃绿色牛羊肉可以防病毒,饮高度酒对抗冠状病毒,吸烟能预防病毒感染,甚至还有人说香油滴在鼻孔可以阻断一切流感和瘟疫传染等等。在认知空白领域,科学知识的普及跟不上,谣言就会占据上风。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助理沙米拉·奈尔·贝杜埃勒在大会致辞中所言,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科学素质对于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极为重要。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也在大会上指出,对科学工作者乃至整个科学界来说,如何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让他们有更多的科学知识储备,包括知道怎么用科学的方法去抗疫、防疫,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基于科学的抗疫行为从而获取这场胜利,也需要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龚克表示,“作为科学家,我们有义务来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去赢得公众的信赖。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给予我们支持,从而让我们把这种支持转化为继续做出科学创新贡献的力量。”
分享中国经验,助力全球抗疫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此次大会的致辞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共同体组织,中国科协始终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持续开展科学普及,推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同时积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各国科技组织、科技机构一道,努力深化国际科技人文交流。
在会议现场,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向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分享了中国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推动科学普及、提升科学素质的生动实践。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协连续发出了5份全国倡议书,动员科技界为抗击疫情提供科技支撑,倡导公众相信科学、理解科学。
中国科协及时整合“科普中国”“数字科技馆”“科学辟谣”等平台资源,广泛联合社会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应急科普,普及科学防疫与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宣传“最美逆行者”“最美科技工作者”。其中,“科普中国”累计传播量超82.8亿,地方传播量超50亿;中国科技馆科普资源总浏览量达16.7亿,紧急动员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3家科技馆博物馆开展科普抗疫联合行动;“科学辟谣”平台有效发挥让真相出台、让谣言出清的作用,传播量超过3亿。正是由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正能量的广泛传播,消除了公众疑虑,增强了公众的科学认知。
中国科协还组织科技工作者撰写了一大批科技决策和咨询建议,为政府科学的制定决策、防范危机和促进经济复苏提供了大量有效建议。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18年9月召开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贺信中强调,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加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
这为中国科协与各国的科普交流、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2020年,正是在中国科协的积极推动下,全国170多家期刊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库的建设,与全球科技工作者共同分享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组织召开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研讨会,推动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在整个抗疫过程中,用英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多国语言,不断向23个国际、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组织推送优质科普内容。
中国科协深知,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是公众理解科学、应对公共危机的根本途径。把中国防疫的经验、知识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向全球推荐,将有助于全世界人民共同抗疫。
开放合作,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除了肆虐的新冠病毒,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都是构成危及生态环境、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挑战。在重大全球危机面前,人类已经成为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万钢指出,各国科技共同体要坚持生命至上、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开放包容的理念,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在双边与多边之间、在区域与全球层面就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话与合作,推动发展理念、实践经验的深入交流,加强互鉴互信。
万钢还表示,应当深入对接各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战略,从各自发展战略中发掘合作潜力,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共同体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规划开放、包容的合作战略,设置互惠共享的合作项目,在开放合作中为科学素质共同增长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和活力。
怀进鹏强调,只有更多的人具备科学素质,才能让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有能力参与、承担、分享,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等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实现全球良好治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他提出倡议,应秉持开放、信任、合作、共赢理念,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推进实施全球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自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召开以来,全球科技界团结起来,建立了有效的沟通网络,围绕提升全球公众科学素质这一重要命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多方交流。作为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重要议程,由19个国家和地区科技组织发起成立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组织筹备委员会已于12月7日正式成立。未来,该筹备委员会将积极推动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形成协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从而加快科技创新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助力人类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