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一路走到国际灵长类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他的团队发表的基因编辑猴的论文入选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2019年季维智研究团队又创造了世界首次,实现了食蟹猴胚胎体外20天的培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早期着床后胚胎发育的理解。
近日,记者来到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见到了季维智。
“通过研究猴子,能够探索人类生命发育的奥秘。”季维智解释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现在很多疾病没有特效药,人们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发病的症状。通过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点发现发病的症状和机理。”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学习。1983年大学毕业后,季维智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简称“动物研究所”)工作,开始了38年的灵长类生殖生物学研究。
与其他实验动物不同,灵长类动物需要更复杂的实验条件和管理系统,以及更多的经费投入。20世纪90年代以前,动物研究所地处昆明西郊偏僻陡峭的玉案山花红洞,没有市政水电网络,食物需要每天从城里拉来。直到1994年,动物研究所搬到了昆明城里,条件才明显改善。艰苦的环境条件,执着的事业追求,让季维智迅速成长。1996年,46岁的季维智成为动物研究所所长。2005年,他又担任中科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克隆羊多利问世后,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尝试克隆灵长类动物。2000年,季维智与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合作将猴克隆胚胎发育至囊胚,最先证明了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可行性。季维智实验室在2010年成功实现了转基因猴,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国际上第三家实现转基因猴的实验室,为后续的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在灵长类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季维智退休,他创建了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继续进行灵长类研究。2014年,季维智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这一年,季维智组织了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食蟹猴和猕猴基因编辑模型,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紧盯世界科技最前沿,这是季维智从科技创新的“追逐者”变成“引领者”的又一大秘诀。
此外,季维智还不忘为孩子们打开 殿堂的大门,向中小学生洒下科学的雨露。
“什么是生物工程技术?非人灵长类动物有什么研究价值……”几个月前,季维智走进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以“非人灵长类与生物医学研究”为题,给在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科学课。除了云师大实验中学的师生,昆明理工大学附中、附小和滇池中学的师生们,也通过视频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孩子们要珍惜时光,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希望你们能对科学技术感兴趣,长大后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作贡献。”季维智对孩子们说的这番话,道出了他为中小学生讲科普的缘由,也道出了他38年来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心声。
老骥伏枥,退而不休的季维智仍在为探索生命的奥秘而努力。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有如人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