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抗美援朝的那段日子,中国科学院原机关监察局副局级干部张德仁仍记忆犹新。
“我们到了朝鲜平壤,首都啊,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子,地上全是被炸得方圆五六米且很深的弹坑,老百姓们就住在弹坑里,脑袋上顶个筐或是搭个棚。”张德仁讲述着入朝时的“第一印象”,颤巍巍的声音中描绘了一幅幅凄惨的场景。
说完,他停顿了几秒,又连声说:“苦得要命,苦得要命。在那里,由于物资供应并不是很充足,他们既要自力更生,还需要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远赴朝鲜战场,开启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之战。志愿军经历了近3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最终在1953年7月,朝美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但是,停战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为防止美军反悔,再次发动战争,停战后国家以轮换方式选派志愿军前往朝鲜。1956年11月,张德仁作为建国前便参加了人民军队,因而有着丰富参战经验的中坚力量,被选为换防志愿军赶赴朝鲜,在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担任助理员,那时他年仅28岁。
“那时,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但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张德仁说,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中国人民要打,而是被“逼迫”的,“你不打他,他就要打你。尽管当时已经停战了,但树林里仍到处都是美方的高射炮,我们必须时刻做好战斗准备。”
“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太不容易了,当时我国刚解放,一穷二白,而美国很强大,装备精良。志愿军们都是抱着‘不怕牺牲,忠党爱国’的信念,才最终取得了胜利。”张德仁的夫人刘元元说。
远赴朝鲜之前,张德仁与夫人都是广州军区的干部。那时,他们结婚仅一周,张德仁便被选派前往朝鲜。“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言语间,张德仁十分自豪,似乎并不是去参加一场可能有去无回的战争。
不到一年,在选派新一批赴朝志愿军时,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了人民军队的刘元元主动报名参加。在军中,她承担着传送图书信息、播音和妇女工作的任务。
张德仁是随着最后一批撤军部队回国的,回国前,他们到死亡战友的墓前缅怀拜别。“这场战争我们牺牲了太多,所有战士都是为国奉献的英雄。在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更要弘扬爱国精神。”
由于战争的伤害,再加上年事已高,如今张德仁的听力和刘元元的视力几近丧失,但他们将彼此当作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相扶相持、相濡以沫。几十年来,张德仁夫妇忧党忧国之心从未改变。“老爷子每天晚上看电视,每次看到中国受欺负的新闻就气得血压上升,晚上睡不着。”这让刘元元又气又无奈。
最近,张德仁在电视上看到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为了和平》,影片的诸多细节又让他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但他坚信,中国早已不同往日,强大的祖国不会再害怕任何人来欺负。
张德仁和夫人刘元元对来之不易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和幸福(韩扬眉/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