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6 8:53:47
选择字号:
专访许智宏:国家自然博物馆要有一流科研做支撑

许智宏 

●1980年,裴文中、徐仁、郑作新和周明镇几位院士,在《大自然》杂志上联名呼吁建设“国家级自然历史博物馆”。

1980年~2001年,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档案里,有70多位科学界的代表和委员对重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先后提出过10次议案和提案。

2006年匡廷云等26位院士,2009年洪德元院士,2018年周琪院士,2019年赵进东、周忠和、种康、万建民院士和徐旭东研究员,均发出过设立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呼吁。

●自然博物馆有五大功能——公众教育、科学研究、标本收藏、科普展览和休闲。

未来的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定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做支撑,以丰富的标本收藏做后盾,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展示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本报记者 李芸 张文静

2019年9月,本报推出报道《建立国家自然博物馆,何须等》;之后,在汲取《人与生物圈》杂志“自然博物馆专辑”相关内容的同时,本报记者又采访了几位专家,于今年1月推出报道《造一座国家级自然博物馆》。两篇报道在业内引起热烈反响,激发了诸多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一直关注并推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设,近日,本报记者就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的困境、路径与未来等问题专访了他。

《中国科学报》:从40年前中国科学院四位院士裴文中、徐仁、郑作新、周明镇提出建设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议以来,中国科学界对此的呼吁就没有停止过,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吗?

许智宏:建立国家自然博物馆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建立国家级的自然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建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办公地点就在故宫。1958年自然博物馆在天桥落成,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归属到北京市,现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单位。

首都北京没有一个国家级自然博物馆,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遗憾。为此,历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的裴文中、徐仁、郑作新和周明镇几位院士,在1980年出版的《大自然》杂志上联名呼吁,一个“国家级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纵观全球,凡科技强国、经济强国,都非常重视自然博物馆的建设,都有代表国家形象的国立自然博物馆,其历史也大都有二三百年之久。而我国,直到今天也没有建立起国家自然博物馆。为此,继裴文中等几位院士之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呼吁恢复或者新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20年前,一位名叫袁建民的作者曾写文章统计:1980年~2001年,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档案里,有70多位科学界的代表和委员对重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先后提出过10次议案和提案,继而又有农工党中央就建设新馆问题两次提交提案。

2006年,时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李承森的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提议得到科学界的大力支持。匡廷云等26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发出建设国家级自然博物馆的呼吁,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批示,但该批示下达后便无声息了;2009年,洪德元院士向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调研的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当面提出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议;2018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周琪向北京市提交了关于在北京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内参;2019年两会期间,科技界政协委员赵进东、周忠和、种康、万建民和徐旭东,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提案。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来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提议一直未能落实。希望这次能在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将这件事提上议事日程,以推动这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我国大国形象十分重要的建设项目落地。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始终无法落实的原因是什么?

许智宏:说起来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相关部门同心协力科学规划、打破条块限制、统筹整合各种资源,这件事涉及面广,本身具有难度;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建馆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牵扯到部门和地方利益时也会产生掣肘现象,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外部因素,造成了建馆命运多舛的结局。

2006年,26位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希望中国科学院与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创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因未理顺建馆管理体制等多种原因,温总理的批示没有得到落实。现在看来,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事关全局,应当明确建馆主体和事权,由国家相关机构负责落实。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馆主体应是怎样的?

许智宏:当年在故宫筹建中央自然博物馆时,中国科学院是主要的组建单位之一。对于未来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筹备工作,我建议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自然资源部共同协作。中国科学院主导科学设计、学科布局、科普教育,以及标本征集和展览陈列。由中国科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植物、动物、矿物、古生物以及地质、地理、天文、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院士和科学家组建学术指导委员会,实施科学建馆、科学管理和科学运营。

我们知道,自然博物馆有五大功能——公众教育、科学研究、标本收藏、科普展览和休闲。现在有的博物馆只看重展览不重视科研,殊不知科学研究是科学普及的基础,没有一流的科研怎么能有一流的科普展览呢?

自然博物馆建设不应空壳化,甚至异化为游乐园。不是只有一座漂亮的建筑,就可以称其为自然博物馆了。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国科研工作者在上述工作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自然博物馆正是展示这些成果和向观众进行科学普及的最佳平台。同时,我们希望自然博物馆能拥有真正的科学文化内涵和有价值的馆藏资源,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其中,更要有相应的配套软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展馆模式。

《中国科学报》:您刚提到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是生态文明的需要,您所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在推动建立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许智宏:到目前为止,我们开展了三项工作来推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设:1.《人与生物圈》杂志在2019年4月出版了“自然博物馆专辑”;2.通过关注此事的科技界政协委员,2019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提案;3.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专家组的成员对国内自然博物馆开展调研工作。

2018年,《人与生物圈》杂志的编辑了解到不少城都在扩建或新建自然博物馆(包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武汉、河南郑州、内蒙古呼和浩特、浙江安吉、广东深圳等),这与我国政府目前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重视不无关联。

考虑到我国至今没有一家能代表国家形象的自然博物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动这项工作向前发展。为此,《人与生物圈》杂志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出版了“自然博物馆专辑”,将国内10家主要的自然博物馆,包括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作了一番梳理;同时,也将国外知名的自然博物馆如英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等11家自然博物馆向国内读者作了图文并茂的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约请了几位知名科学家再次发声呼吁建设国家级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为“自然博物馆专辑”撰写卷首语。

在编辑“自然博物馆专辑”期间,我们还与科技界的政协委员进行了多次沟通,通报了我们所做专题调研的情况,就主要问题形成共识后,在2019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赵进东、周忠和、种康、万建民和徐旭东,汲取了我们的有益建议,反复酝酿,数易其稿,最后形成了“关于设立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提案,并提交给全国政协。

为了解国内自然博物馆建设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组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的一些专家,先后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浙江自然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包括北疆博物院)和新建成的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进行调研,深切地感受到自然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

《中国科学报》:在对国内自然博物馆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有何主要发现?这对建立国家自然博物馆有何启示?

许智宏:近些年,我国的自然博物馆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让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窥探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观,从而培养爱护大自然和生态文明的观念。

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地方自然博物馆因地域限制,管理体制不一,难以形成资源优势,面临不少困难。各地的自然博物馆隶属关系复杂多样,有归文化和旅游部门管理的,有归文物局管理的,也有属于科技系统的。主管部门不同,造成学科的受重视程度有差别。自然博物馆重展览、轻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

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对地方自然博物馆的工作做业务指导,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展馆网络,从总体上提高各地自然博物馆的地位并强化其功能。

《中国科学报》:从各方面看,国家自然博物馆“势在必建”,但数十年来推进困难重重,您对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的未来期许如何?

许智宏:为了实现我国几代人为之追求的梦想,在新时期新时代,搜集、收藏、展示、解读在自然界出现过的重要物种,显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表达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和当代中国人尊重、爱护大自然的绿色意识,建立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应当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吧!有这样的精神动力,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和阻力呢?

我希望未来的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定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做支撑,以丰富的标本收藏做后盾,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展示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未来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将展示我国正在建设的国家公园、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重要湿地”、地质公园、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以及遍及东西南北中的丰富生物资源和自然风貌,成为公众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然保护理念的科学圣殿。

《中国科学报》 (2020-01-16 第5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