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名片:
刘林,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殖发育干细胞以及衰老机制。
“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人,都秉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须付出时间和努力。只有这样,机会才能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刘林一直秉持的观点。
刘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很庆幸跟随的几位老师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高,为人处世也是好的榜样。“无论是向涛教授、安民教授、杨向中教授,还是英国的Robert Moor教授,美国Robert Foote 和 David Keefe 教授,他们每个人都是所在专业领域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做科研要视野开阔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加之家庭对教育非常重视,刘林从小就很喜欢读书,成绩一直就很优秀。
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并参与到具体实验后,刘林对生物学科和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他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跟随安民教授从事动物克隆技术优化研究,获得了动物生殖学与生物技术博士学位。
如果说刚开始从事生物学研究,更多归为偶然因素的话,随着学习深入,在导师直接指导下、在农大的浓厚学术氛围中,相继发表多篇有意义的文章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那时候,刘林就开始关注动物克隆技术。“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遇到不懂的问题,先去查阅文献资料,实在弄不懂再去找老师讨论。”这个过程中,刘林品尝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但是也需要承受实验失败带来的沮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交流还比较少。“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88年,去日本参加国际内分泌大会。那次会议打开了我的眼界,也让我知道,做科研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有国际视野。”
之后,刘林先后去了英国剑桥Babraham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康州大学作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这些经历不仅拓展了刘林的研究视野,也让他的关注点聚焦在卵子激活机制等领域。
不能忽视科研的每个细节
在招收研究生时,刘林特别看重学生有没有对科研的兴趣,有没有想去做事情、做研究的动力。“做科研需要有吃苦精神,一定要有精神支撑和创造性思维。”
刘林觉得,做科研最大的挑战就是自我突破。当然,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信任,“他们对我都非常信任,放开手让我自由发挥,这不仅培养了我相对独立的科研能力,也让我一直保持着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并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鉴于先前的研究领域与成果,刘林被邀请到美国布朗大学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实验室工作。
“这时我的研究开始聚焦人类健康了。”刘林说,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巢都会出现衰老,但其中的机制还没有得到科学解释。
于是,刘林带领团队从小鼠实验做起,经过多年工作发现,端粒功能异常及粘连蛋白降解会引起卵巢衰老和不育、卵子减数分裂和胚胎早期发育异常。他还发现了人类和猴及小鼠成年卵巢中无生殖干细胞再生新生卵子,表明了卵巢衰老的主要机制。这些工作在基因突变小鼠模型及人类卵巢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论证和认同。通过基础研究提出的干预措施,明显推迟小鼠卵巢衰老,这为人类推迟卵巢生殖衰老提供了很好的实验依据。随着深入研究,目前实验室可以将体细胞通过小分子诱导转变成为有功能卵子,为最终重建卵巢生殖内分泌功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今,刘林成为科研团队的负责人,指导几十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认为,做科研首先要学会提出具有新意的科学问题,而不是重复别人的东西。其次,要有专注力,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盲目跟风。
“当然,一定要学会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刘林说,他的很多科研发现都是在实验过程中偶然得到的,通过不断地探索机理、做好长期观察与记录,得出结论才经得起推敲。
科研成果的取得除了自身与团队的内在因素,还与实验室条件、科研机构、家人支持等密不可分。2007年,刘林被聘为南开大学
学院特聘教授,他觉得,南开大学能让他静下心来做科研,而不用考虑太多的杂事。
刘林说,
是他钟爱的研究领域,“我想用导师对我的影响继续影响我的学生,并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刘林希望利用不断发展的新的前沿科学手段,带领团队继续在细胞重编程、卵巢衰老机制和功能恢复研究领域深耕,产出更好的成果。
代表论著:
1. Liu L, S. M. Bailey, M. Okuka, P. Mu?oz, C. Li, L. Zhou, C. Wu, E. Czerwiec, L. Sandler, A. Seyfang, M. A. Blasco and Keefe. D. L. Telomere lengthening early in development. Nature Cell Biology 9: 1436-1441 (2007)
2.Liu,L., Linking Telomere Regulation to Stem Cell Pluripotency.Trends Genet, 2017. 33(1): p. 16-3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