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5 17:56:22
选择字号:
卜显和:潜心科教 砥砺前行

 

 学者名片:

卜显和,博士、南开大学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期从事配位化学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卜显和1964年生于辽宁,在他中小学时代,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大多数青少年的梦想,他也不例外。在这个梦想指引下,他成功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在此攻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由此开始了他的科教事业。2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前进的道路上抛洒汗水,取得了突出成绩。

白手起家 筚路蓝缕

卜显和时常回忆起在南开的求学经历,这里是他“化学人生”的开端。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随后几年,他勤学苦读,砥砺进取,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同系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后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陈荣悌院士,后受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公派赴日留学,师从著名科学家木村荣一教授。完成学业后,应导师陈荣悌院士之邀,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工作。

回国初期,国内科研条件艰苦,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立足现实,白手起家。在南开大学和陈荣悌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建立了实验室,并获1万元的校内科研启动基金,这宝贵的经费支持他撑过了早期艰难的日子。随后,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天津市青年基金等资助,实验室运作逐步进入正轨,科研条件逐步改善。

近年来,国内科研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以前我们的选题是能做什么做什么,现在是想做什么做什么。”卜显和时常感叹实验条件的发展变化,“刚回国时实验室购买药品一般只能购买最基本、最便宜的原料,然后再自己合成所需要的物质,进口试剂对于我们来说基本上是可望不可即。现在只要需要,我们都可以直接购买。”提到实验室工作,他总是侃侃而谈,“近年来,我们的研究条件基本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来访的国外教授对我们的研究条件也刮目相看了。”如今随着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研究力量的不断充实,他率领着科研团队在无机化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一路前行,不断取得新成果。他说:“看着实验条件逐步好起来,我很欣慰。无论是团队里的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尽心尽力地做研究,才无愧于这么好的实验条件。”

铭记师恩 砥砺前行

当被问及谁是对他学术生涯影响重大的人时,卜显和说:“培养过我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我的恩师。”

卜显和所说的“恩师”,即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致公党党员陈荣悌院士。陈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上世纪50年代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从事配位化学及络合催化方面的科教工作,其在配位化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先生是我人生的坐标。”每当提到陈先生,卜显和不禁感慨,“先生为人平和谦虚,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他不仅是我科研路上的恩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面对科研和生活中的各种困境,陈先生总是多方呼吁、协调,竭尽所能为我提供帮助……”

在恩师陈先生精神的感召下,卜显和多年来在科研道路上孜孜以求、拼搏不辍。他传承了恩师的配位化学研究方向,在配位体系的精准合成、结构—性能调控、功能体系构建研究中取得系统而有特色的原创性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配位聚合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他课题组的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其他多项奖励。2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他还主编或参编《配位聚合物化学》《配位化学》等专著与教材7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立德育人 培养英才

多年来,卜显和时刻谨记陈先生当初对自己的栽培,也把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师训贯穿到自己的科教工作中。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启发式教育,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论文修改,都是通过反复探讨,让学生们自己去领悟、体会,做到融会贯通。他的一位学生谈道:“即使再忙再累,老师总会抽出时间与我们讨论交流,大到课题选择、文章修改,小到实验方案设计、操作细节,他都会耐心指导。”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卜显和经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教导学生。每当学生毕业他总是叮嘱他们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才智,报效国家。

卜显和从事科教工作近30年,已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百余名,其中获国家杰青基金2人。如今,他与学生们还时常联系,探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探讨时,卜显和就会想起自己与陈荣悌院士探讨问题的场景。多年过去,他的角色已经改变,可有些东西,似乎一直都在。

 

代表论著:

1. Li, X-Y.; Su, H-F.; Li, Q-W.; Feng, R.; Bai, H-Y.; Chen, H-Y.; Xu, J.; Bu, X-H. A Giant Dy76 Cluster: A Fused Bi-Nanopillar Structural Model for Lanthanide Cluster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0184.

2. Liu, X-T.; Wang, K.; Chang Z.; Zhang, Y-H.; Xu, J.; Zhao, Y-S.; Bu, X-H. Engineering Donor-Acceptor Heterostructur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rystals for Photonic Logic Comput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627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