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王之康 郑哲 唐闻欣 于可欣 赵上哲 郑欣然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9/5/27 18:20:33
选择字号:
难忘的“科学之夜”——科学小记者采访记

 

2019年5月24日晚,全国科技活动周 “科学之夜”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拉开帷幕。在《中国科学报》记者的带领下,5位来自不同学校的科学小记者参与了多场科普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体验了新闻记者的真实工作状态,并留下了他们的文字记录。

 

跟着科学家认识有趣的鸟类行为

郑哲(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

2019年5月24日晚,全国科技活动周“科学之夜”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20多项科普活动同时展开。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科普讲座“鸟类行为趣谈”。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孙悦华首先介绍的是花尾榛鸡,这种鸟类在1995年时,只剩下200多只了。花尾榛鸡拥有一身保护色,一窝能生下12枚左右的蛋,可一般只有两三枚蛋能存活下来。为了追踪它们的行为,科研人员需要在它们身上安装无线电发射器,发射器的重量在12克左右。

孙悦华还解释了松鸡科鸟类的婚配制度,雷鸟采用的是单配制,共同育雏,而黑琴鸡则是多配制,雄鸡会站在林间空地上占领自己的领地,占领到最佳位置的黑琴鸡,才能最先得到雌性的关注,可能与雌性成功交配。

下一个重点介绍的是斑尾榛鸡,是中国特有的。它们的领地意识很强,研究人员把一只标本放在它们的领地中间,它们会立刻将它清除出去,用振翅跳跃的方式来告知对手,这是自己的领地,不可侵犯。而在领地边界,它们有时候也会大打出手,但打斗并不是为了输赢,一般只是为了警告。

孙悦华特别提到,有些斑尾榛鸡眼睑面积大,颜色深,意味着激素水平高,寄生虫少,体格也更加强壮,在行为上也体现出更强的领域行为。

有意思的是,榛鸡非常恋巢。1966年,在北美的一位伐木工人已经把树锯了1/3时,发现距离电锯20多厘米处有一只枞树鸡正在下蛋。电锯声音很大,可它还是纹丝不动。它们对孵卵十分执着,离巢没多久就得返回。

孙悦华说,相较于榛鸡,血雉的孵卵节律大不相同。它们每天只外出取食一次,一般是早上7点到中午1点,离巢时间长达6小时。

“绝大多数鸟类在孵卵过程中,胚胎需要在40摄氏度下才能正常发育,如果温度低于26摄氏度,就无法继续发育了。因此,雌鸟不能离巢太久。”他解释说,但研究人员发现,血雉经常吃苔藓,而苔藓可以抗寒,这可能是血雉可以长时间离巢的原因。

黑头噪鸦虽然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孙悦华认为,它已经超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保护标准,因为它更加珍贵。他说,黑头噪鸦的繁殖与众不同。一方面它们繁殖很早,平均是在4月6日孵卵,此外,它们在孵卵时有好几个帮助者,这些帮助者的功劳甚至和父母一样大。研究发现,这些帮助者其实就是幼雏的哥哥姐姐们。

孙悦华还介绍了一个达尔文提出的猜想。我们知道,能力强的人更喜欢和能力强的人结婚,动物是不是这样的呢?达尔文在22岁时开始了环球旅行,但那时候他没有条件做实验。

现在,中科院动物所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动物是虎皮鹦鹉。科研人员两只雄性鹦鹉和一只雌性鹦鹉分别放到三个笼子里。雌鹦鹉首先选择了右边的雄鹦鹉,因为它认为这只鹦鹉比较帅。在雄鹦鹉的笼子里有一个培养皿,一开始,它们都不知道如何打开。后来,科研人员让左边笼子里的雄鹦鹉学习如何打开培养皿,并在培养皿里放进食物。最终,雌鹦鹉又重新选择,这次它没有选择之前右边的雄鹦鹉,而是选了那只能打开培养皿的雄性,这就证实了达尔文的理论。

讲座最后,孙悦华介绍了红腹锦鸡。中科院动物所曾经推荐它作为国鸟,但中国至今还没有法定的国鸟。“红腹锦鸡全身五彩斑斓,可这样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就小记者的这个问题,孙悦华回答说,“这样的色彩可以吸引异性,争取配偶”。

在这次采访中,科学小记者参了多项活动,收获很大。这次采访,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神奇的鸟类行为知多少

唐闻欣(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

2019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悦华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的“科学之夜”活动上,作了关于“鸟类行为趣谈”的报告。

此次报告为听众讲解了各种鸟类的行为和趣事,其中血雉的习性和行为使听众入迷。孙悦华介绍说,血雉一般在洞中筑巢,而雌鸟在孵卵过程中离巢时间很长。它们把蛋丢在巢中不管,有时蛋中胚胎温度会下降到五至十摄氏度。

听到这里,大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正常的胚胎温度应该在35至40摄氏度,在这样的低温下,胚胎不会冻死吗?孙悦华解释,血雉胚胎有极高的耐寒性,这得益于它们主要的食物——苔藓。苔藓中有一些成分可帮助血雉抗寒。可是苔藓营养成分不高,所以血雉妈妈觅食的时间很长。

除此之外,孙悦华还向听众们介绍了斑尾榛鸡雄性争夺雌性的趣事。两只雄鸟为了争夺一只雌鸟,常常大打出手。可在这之前,它们为减少无谓的伤亡做出了一件奇妙的事——估量对手的能力。它们往往靠对方的眼睑来评估对方的能力。如果一只雄鸟的眼睑面积大,颜色深,就代表它的激素水平高,体内的寄生虫少。相较于同等体型的雄鸟,这样的雄鸟身体一般都比其他雄鸟健康,打斗能力更强。

当两只雄鸟的眼睑面积与鲜艳程度相差比较悬殊时,那只眼睑较小的鸟就会卑躬屈膝,自动退让,不与另一只雄鸟争夺雌鸟。而那只强壮的雄鸟便会趾高气扬,昂首挺胸地走到雌鸟身边,与它一同入巢。

“为什么激素水平高、身体好、体内寄生虫少的雄鸟,会导致眼睑面积大、颜色深?”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孙悦华表示,“原因是,只有身体强健的雄鸟才有精力提供更多能量去长眼睑,提高其鲜艳程度。”

鸟类是神奇的物种,它那有趣的行为总是令人好奇。“鸟类是智慧的,它们常常做出一些明智的选择。”孙悦华说。

 

叽叽喳喳的学问——鸟类的行为趣谈

于可欣(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

“中国鸟类总数大约是1445种,而特有种类有93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孙悦华老师在言语间,双眼闪着睿智的光。

5月24日“科学之夜”活动上,孙悦华作了一场名为“鸟类行为趣谈”的科普报告。孙悦华凭借他多年的鸟类研究经验,将报告讲述得深入浅出,十分有趣生动。

孙悦华介绍说,鸟类的行为就像人类一样,非常丰富。在鸟类养育方面,花尾榛鸡的幼鸟存在扩散行为。在幼鸟几个月大时,雌鸟就让它们明白了趁早自立的道理;在交配繁殖方面,青藏高原的斑尾榛鸡性别比例失调,雄鸟数量大于雌鸟,导致许多雄鸟无法繁殖;在孵卵方面,斑尾榛鸡的恋巢行为非常明显,哪怕再大的森林火灾也不离巢。而且,他的领域意识非常强,一般会用振翅跳跃来显示自己领地的主权。

除此之外,血雉的鸟蛋有超强的抗寒能力,因此当雌鸟外出觅食长达6小时时,胚胎仍可以继续存活下去;黑头噪鸦在秋季会大量存储食物,所以,它能正在第二年冰天雪地的4月繁殖;还有光鲜亮丽的红腹锦鸡,被认为是凤凰原型,它曾是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的 “代国鸟”……

这次专题讲座使在场的听众了解到了许多鸟类的行为特征。“斑尾榛鸡的振翅跳跃声音很大吗?森林中的噪音那么大,能听见吗?”“斑尾榛鸡的眼睑面积真的能反映身体素质吗?如何证明的?”“红腹锦鸡活跃在什么地区?”小记者们纷纷向孙悦华提问,受益匪浅。

整场“科学之夜”活动让无数孩子和家长大开眼界,也让小记者体验了新闻记者的真实工作状态,理解了每一篇新闻报道背后的辛苦付出。

 

鸟儿趣谈点燃爱鸟热情

赵上哲(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2019年 5月24日晚,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了 “科学之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悦华进行了一场以“鸟儿行为趣谈”为主题的科普讲座,点燃了人们的爱鸟热情。

在讲座中,孙悦华为听众讲解了花尾榛鸡、斑尾榛鸡、黑头噪鸦等多种鸟类有趣的行为方式。他让人们了解了可以用无线电遥测定位鸟儿,研究鸟类的方法,不同鸟类的繁殖方式,明白了生活地区的不同决定了鸟类生活习性的不同。例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斑尾榛鸡与生活在欧亚大陆北端的花尾榛鸡,虽然是姐妹种群,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了生活习性的不同。斑尾榛鸡由于生存环境恶劣,雄多雌少,因此常常互相搏斗,最后留下强者。

孙悦华的讲解激发了现场很多听众对鸟类的兴趣,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爱护鸟类的种子。在听到花尾榛鸡出生后只有六分之一的存活率时,大家对鸟儿生存的艰难产生了无限同情;而斑尾榛鸡的恋巢让在场的成年人们感受到了其中的母爱深深;黑头噪鸦的合作繁殖行为,也让大家感受到了鸟类家庭的温馨。

本次活动以提升大众科学兴趣为主旨,通过讲述和问答互动提高了大众的爱鸟兴趣。

 

科学实验室里的秘密

郑欣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5月24日晚,我作为《中国科学报》的小记者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重点实验室,参观了实验小白鼠和各种实验操作仪器,学习了知识,走进了科学。

一走进实验室,我就被伶俐可爱的小白鼠所吸引。它们长着长长的尾巴,有着细长的身体,一双小巧的耳朵,白白的皮毛和一张樱桃小嘴。不过,我心里却产生了疑问, “这些可爱的小白鼠是用来干什么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解释:“这些小白鼠是我们用来研究细胞的,通过克隆细胞,我们还可以复制一只小白鼠出来呢。”

那么,研究细胞需要用到哪些科研仪器呢?

紧接着,我们来到实验室的最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台显微镜可以把细胞放大很多倍。”我发现,显微镜上有两根长长的注射器,这是当细胞放大后进行操作用的工具。

复制后的细胞又该如何处理?

我在实验室注意到了一台大冰箱,于是向工作人员请教:“这台冰箱是用来装食物的吗?”他给我的答案是:“这是用来存放细胞的。”原来细胞喜冷,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这一次活动,让我对科学产生了兴趣,让我对学习有了概念,让我对仪器有了新的想法。长大以后我也梦想成为一名实验室里的科学家!

参观生物实验室(于可欣摄)

体验“微表情连连看”(于可欣摄)

 

1.参加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孙悦华的讲座并采访

 

 

2.参观生物实验室

3.观看科普摄影展

4.体验“微表情连连看”并采访中科院心里所老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