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丽君 黄辛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发布时间:2019/5/19 17:01:19
选择字号:
墨子沙龙登陆2019年上海科技节
三位科学家探讨“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墨子沙龙成为今年上海科技节中最受人关注的活动。

5月19日下午,围绕今年大热的流浪地球、科幻、探月等主题,500多名观众在上海科技馆与张双南教授、刘红教授和舒嵘研究员一起探索宇宙中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流浪地球》今年春节上映后,成为现象级电影,在中国大陆获得超过46亿元票房。这部由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短篇作品《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讲述了太阳“熄火”后,人类驱动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受到了科幻粉丝的喜爱,也引起了全国的热议,甚至科学家们也饶有兴趣的参与了其中的讨论。

来自中科院高能所的张双南教授给大家带来了《流浪地球的科学与技术》这样一个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地球为什么要流浪?为什么要点燃木星?真的能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吗?在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何电影做这样的设定后,张教授又给导演支了几个招,如何给地球“导航”,更好的点燃木星,甚至建议导演“抢救刘培强”,可以拍续集!现场的观众都被张教授的“脑洞大开”逗得掌声、笑声不断,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宇宙的知识。

第二位上场的是“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人类驾驶着“地球”这个巨无霸飞船穿越宇宙的想象,刘红带来的《太空生存》则是真真切切的从科学的角度,为观众们科普如何为探索太空提供生存保障。宇宙中环境恶劣,有极端高温和低温、真空环境以及宇宙射线的威胁,生命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在有限的空间中,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完善的生命保障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刘红介绍了他们的科研项目“月宫一号”,在160平方米,500立方米的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中,包含了乘员卧室、洗漱间、饮食交流间、废物处理间和植物仓,真正实现了365天,足不出户、自给自足。刘红教授表示,月宫一号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未来太空移民,还可以保障地球极端环境地球驻留人员的生活。

从月球到火星,中国宇宙探索的脚步不断迈向深邃太空。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火星是太阳系中最可能供人类移居的星球。因此,在人类征服月球之后,人类的视野又转向了更远的火星。

来自中科院上海市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舒嵘介绍说,从1960年前苏联率先向火星发射第一颗探测器以来,世界各国至少举行了46次火星探测活动,但成功率不足45%。我国计划于2020年发射首次火星探测器,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在《火星探险》中,舒嵘研究员首先为大家展示了火星实际的地理环境,介绍了国际火星探测计划和成果,最后着重介绍了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工作。

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勇气和建议,都将被镌刻在星空下。45亿年前,地球在宇宙中演化诞生,这颗从太空中看去孤独无比的蓝色星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洗礼,表面和周围的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生命也因此经历了多番灭绝和再生。如今,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人类会不会也成为地球上转瞬即逝的过客?人类如何穿越茫茫宇宙,探索宇宙中的第二个家?如何在外星天体上打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呢?

专家表示相信,在2019年上海科技节墨子沙龙这场活动过后,现场和通过直播观看的观众内心会对这几个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据悉,墨子沙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协办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论坛。沙龙的科普对象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热爱科普的普通民众,力图打造具有中学生学力便可以了解当下全球最尖端科学资讯的科普讲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