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民
■本报通讯员 王学锋 记者 温才妃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的这句诗,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学院副教授赵晓民身上,再贴切不过。
2000年,赵晓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学专业毕业,留校从教。由于当时教师名额有限,加上他出色的学生工作经历,赵晓民最终留校当了一名辅导员。
就在他管理岗位发展前途一片光明之时,2005年,赵晓民的人生路上却拐了一个弯,选择转岗成为一名专业课教师。
“在我心中,教书育人之梦始终未灭。回过头来看,辅导员这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锻炼了我与人交往、组织管理及口头表达等能力,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赵晓民说。
为梦想努力拼搏
刚转到教师岗那几年,赵晓民压力特别大。
“毕竟从事了5年管理工作,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相比,专业荒废了5年。”为了补齐短板,赵晓民开始了一段近乎疯狂的拼搏。
2005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赵晓民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考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2008年又被保送为博士生,直到2012年博士毕业。
为了提高外语水平,2006年,赵晓民自费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并参加了托福、GRE英语考试。
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赵晓民告别出生只有6个月的孩子和也在攻读博士的妻子,先后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化学系、密歇根理工大学生物系学习……这些经历开阔了赵晓民的国际视野,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最起码得有一桶水。这段拼搏经历非常辛苦,很高兴最终坚持了下来,也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赵晓民说。
把一门课讲精致
除了上课、回家吃饭、睡觉,只要在学校,赵晓民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工作。三点一线的生活,简单而忙碌。
从教以来,赵晓民一直从事《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他看来,讲课就像讲故事,每节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故事,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相当于故事的“结果、起因和经过”,讲课就像是把故事倒叙一样。
刚开始讲课,赵晓民心里难免紧张,生怕自己讲不好影响学生后续课程学习。他的研究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童德文劝他说:“教学是个漫长的过程,要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备课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知识点,赵晓民总是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在下面听讲,这个知识点最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最难理解的地方又在哪里?”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例,如禽流感等与专业相关的热点,都成了他课堂教学的案例。有时为了讲透一个知识点,他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从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准确理解知识点,做到成竹在胸。他还把专业最新的科研进展介绍给同学们听,帮助同学们开阔视野。
随着知识的积累、教学经验的丰富,赵晓民很快建立了自信,适应了新角色。在动物医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获得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授业更要传道
“知识好学,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好学。”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赵晓民常常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动医151班张惠记得,一次晚上要上实验课,她还想把上一节实验课的切片再看一看,于是下午3点多给赵晓民打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后,赵晓民爽快地答应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赵晓民打过电话来问她:“我跟管切片的老师说好了,你怎么还没到?”把张惠说得莫名其妙,后来仔细一问才知道,赵晓民知道她晚上七八点上实验课,急匆匆去找了管切片的老师,结果张惠却没到。“真的是太感动了,心里感到很温暖。”张惠说。
张智超是赵晓民的研究生,在他眼中,赵晓民为人随和,但也有严厉的时候。“当我们做实验犯了错,第一次、第二次,他会耐心教导我们。但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他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我们。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科研人的严谨、认真。”
赵晓民喜欢读书,且涉猎广泛,除了专业书籍以外,还喜欢读历史、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一次,他看中了一套介绍文明礼仪的书,就自费买给学生们看,反响很大。“我特别推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也提倡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懂理、明道。”
“赵老师经常用他的奋斗经历教导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奋发有为,在各方面充实自己,做自信的青年一代。”动医146班张楚祎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5-22 第5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