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以题为“你的‘脑回路’为什么与众不同?”的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20讲在上海科技馆举行。
本次上海科普大讲坛将视线投向脑科学领域,邀请了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带领观众们共同进入“神奇的大脑世界”。
冯建峰教授的演讲《生物大脑与人工智能》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解析了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机器能否拥有人的认知与情感?人工智能背后的工作机制又是什么?冯建峰教授认为,人的认知、情感与机器的感知计算相结合,将有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人脑的奥秘是当代科学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现代神经科学之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有言:“只要大脑的奥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仍将是一个谜。”大脑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有极为庞大的神经网络。据冯建峰介绍,大脑中约有8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和上万个神经元互相联结,通过突触传递可将兴奋信号迅速传递,最快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约为400多公里每小时。
受到大脑运行机制的启发,科学家正在模拟大脑,探索研发人工智能技术。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中,人工智能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如今,深度学习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门分支。通过模拟人脑的学习模式,深度学习系统是一个由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组成的多层神经网络,从大量训练样本中学习统计规律,从而对未知事件做出预测。战胜多位顶尖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就是基于这种技术和系统。
毛颖教授则从更为微观、具体的角度出发,直接带领观众们“大开脑洞”,在大脑错综复杂的神经与血管系统中抽丝剥茧出科学知识,将许多脑血管病以及脑肿瘤以生动形象方式讲述,让现场观众们走近神经科学。
“如何让记忆力变得更好?”面对一名小学生的提问,毛颖解释说,人的记忆通常会短期储存在海马体。入睡后,这些记忆将传递至大脑皮层,从而得到长期保存。睡眠时,大脑虽然处于休息状态,但是仍在进行记忆的搬运工作。所以他建议,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睡眠时间,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据悉,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支持。目前已邀请到两百余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累计约三万名听众到现场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