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15 18:35:13
选择字号:
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考成果出炉
发现小河人群和楼兰人群或不存在传承关系

记者从今天在京举行的罗布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历时5年来,获得大量全新的科考发现。

“这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罗布泊开展的一次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一次重要考察,成果相当丰富。”会上,中科院院士、项目委员会专家刘嘉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罗布泊在人类文明方面的价值不亚于埃及的金字塔,它的建筑和人类文化比金字塔还丰富。把罗布泊的历史搞清楚,对于中国文明和世界历史都是很大的贡献。”

沧海桑田的变迁,小河墓地之谜,楼兰美女神秘的微笑,第一颗原子弹裂变……人文与自然遗产密集地在广袤的罗布泊荒上汇集,让这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充满着神奇和疑虑。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该地区古文明兴衰、民族迁移融合及其自然环境变迁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牵头,联合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文物考古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共同承担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科考调查项目——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自2014年启动以来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相关样本和研究成果让人们得以进一步洞悉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历史和人类文明变迁。

对于此次科考的人类文明成果,项目首席科学家、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介绍,项目首次建立了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除已知的楼兰(汉晋时期)和小河—古墓沟(青铜时期)化外,还发现存在元明时期(公元1250~1460年)、全新世早期(距今大约1万年)两个古代人类活动期。

“其中全新世早期细石器灰坑剖面遗址指示了1万多年前的人类活动期,它是新疆地区除北疆阿尔泰通天洞遗址外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秦小光说,其细石器特征表明早在一万年前这里与中国东部北方就存在密切交流。

据秦小光介绍,小河时期不仅发现并确认了搭建在高大雅丹上的半地穴式古人居址,找到了以玉斧、彩陶、石英管钻芯、权杖头、石矛、草编篓、木杖木棍、草帘等各种典型代表性器物,并通过淡水鲤科鱼骨、绵羊角、骆驼粪、羊粪、芦苇、植物种子等动植物遗存,确认了四千年前后这里已具以畜牧渔猎为主、采摘为辅的原始农业定居生活方式,并根据小河时期居址年代学及其中发现的彩陶遗存提出,最早来到罗布泊安居的小河人可能来自东方。

楼兰时期则是这里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一个阶段,科考人员不仅首次发现了一枚铜制官印“张帀千人丞印”和张匝一号、双河两个大型中心城镇遗址与近30多个古村落遗存点,编制了第一张楼兰古村落遗存点格局分布图,弥补了古代西域官吏制度的缺失和古楼兰空间格局的空白,而且首次确认了以灌渠—耕地—涝坝—村落为特点的农田灌溉系统,以双行线为代表的道路交通系统,以胡杨梁柱榫卯结构为代表的房屋建造技术,以铜镜、丝绸为代表的中原制造技术,以蜀黍麦稻羊为代表的食物结构,以铜印“张匝千人丞印”和“官律所平”为指示的中原官僚制度和官方管理体系,以丝路“楼兰道”为纽带的中原—西域交通大动脉。

“这些实物证据证实了楼兰是以汉传文化为主导的时期,中原政权从间接到直接治理楼兰700多年,证明早在2000年前中原就已对楼兰行使有效管理。”秦小光说。而楼兰衰亡后,这里也并非一直荒芜,而是在元明时期再次出现绿洲,并可能存在以较大规模调水灌溉耕作为特点的人类活动,但规模不及楼兰时期。

结合汉晋和青铜两个时期古墓的骨骼人类学研究、古环境研究结果和遗址测年数据,研究者首次确定罗布泊地区以小河时期的早期人群和以楼兰时期的汉晋人群可能来自不同人群,即不存在传承关系,其原因在于环境变迁导致的人群迁移和文明兴衰。

“罗布泊地处亚洲干极,对环境变化敏感,每当山区河流来水减少,楼兰绿洲退化、干旱风蚀雅丹化加剧,人群难以生存,导致古人离开,文化中断,而一旦山区再次进入脉冲式洪水为特点的丰水期后,这里又会恢复到以胡杨红柳芦苇为代表、沼泽密布的绿洲环境,古人又会迁徙到此,形成再一次的文化繁荣期。”秦小光说。而每次迁移到此的人群与前一期的人群在族群、文化等方面并无必然传承关系。而元明丰水期以后楼兰地区进入又一次雅丹快速发育形成期,这正是现今楼兰地区雅丹地貌的主要塑造时期。

此外,合作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了丝绸之路古道“楼兰道”实体。在罗布泊以东的阿奇克谷地北岸和白龙堆发现了一条宽8~9米、延绵达200公里的古道和傍道而建的“沙西井”古城,在白龙堆古道沿途和古城里发现了的陶片、铜镞、五铢钱、铁器残片等文物,确认这是目前我国除秦直道外保存最好、延伸最长的古道遗迹。在这条丝绸之路古道西段的沙西井古城以西,还发现了直接进入罗布泊湖区、长达30多公里的双堤运渠,证实了史料中记载的“欲通渠转谷”确实存在。并初步确认该楼兰古道使用存续时间在大约公元前300年到大约距今300多年前,很可能在周朝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在自然环境变迁方面,研究者利用雷达卫星数据获得了罗布泊地区目前分辨率最高的高程模型,首次清晰展示出罗布泊西岸的古塔里木河入湖三角洲地形地貌形态,并证实了斯坦因推测的“楼兰洼地”确实存在,楼兰正位于淡水丰沛、地势平坦的河流三角洲前缘地带上。同时,研究首次利用雷达透视能力,揭开了罗布泊“大耳朵”东西湖成因之谜。

“西湖(咸淡水混合)是叠加在东湖(咸水)之上的。”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项目研究者邵芸介绍,研究还证实罗布泊古湖区面积与汉书记载的“广袤300里”十分接近,为11603平方公里,将近有3个鄱阳湖的面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