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以“健康传播中的争议性与伦理”为主题的“生命健康传播论坛”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媒体实验室举办。来自清华大学、牛津大学、新华社、《健康报》、《健康时报》、《医师报》、健康界、搜狐健康和诺华集团(中国)等国内外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媒体和健康行业从业者出席。本次论坛从科学界、企业界、媒体界和国际视角切入,围绕健康传播中面临的争议性和伦理问题,以及健康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等话题展开了多方对话。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如何向公众客观、公正、科学的传播健康信息,并对公众做积极正面的引导,是各方需要做的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本次论坛作为一个跨界交流的平台,希望汇集各界的力量,做好健康传播,共同推动全民健康科学素养的提升。
找到共识,诉诸理性
“想到转基因,马上在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有一些所谓的‘想象’,都会有一些刻板印象,虽然我们不一定对它有那么多直接的了解。从技术层面来说,即使科学离普通人的生活比较远,也不妨碍每个人对它都有一些想象和认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兼斌教授借“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例子,从学术角度强调了公众对于健康议题的认知是通过媒体建构的。
公众更关心转基因带来的安全与伦理问题,而不是转基因科学本身,所以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争议十分明显。金兼斌以美国媒体对2016年发布的一份转基因报告的报道为例,提出媒体应当把握公众与科学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认知差别,做到公正报道。应当从科学本身出发,在科学与公众、公众内部、甚至研究本身的争议中,能理性分析,做好自己的考量。
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药理学研究所所长王钊博士从科研角度,肯定了 研究中出现争议与挑战的必然性。他认为对于大众来而言,大部分的恐惧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而健康传播就像在太阳底下看一个立体的物体,站在一个角度看不见阴影,站在另一个角度就能看见阴影。所以不能简单判断对错,重要的是媒体从哪个角度讲述这个话题。新闻传播应当与科学界保持密切接触,正面报道,诉诸理性。
“我们自己去给公众讲,就像牧师跟牧师布道,相互无法说服对方,所以媒体做好健康传播工作非常重要。如果通过媒体从正面角度去报道,就会产生影响力。”清华大学 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国强博士也肯定了媒体正面报道的意义。他认为,媒体应与主流科学界保持一致,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从广大人民利益出发,通过正面报道来科学引导公众解读相关争议话题,并规避科研前沿存在的风险。
在谣言中捍卫真相,在争议中保持客观
健康本身就是一个伦理场,充斥着大量的议题,这是健康相较于其他领域最大的差别。医学要与人打交道,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主观判断、道德评价与价值导向。清华大学健康研究所执行所长苏婧博士以“疫苗报道”为例,阐述了媒体和科学界存在一种天然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理性与感性、整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情、政策与故事等等。在她看来,健康传播应该追求的并非“真相只有一个”,而是在追逐真相的过程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促进社会道德的提升,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善。
诺华集团(中国)副总裁陈小晶指出,企业的健康传播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通过更多努力来推动健康行业的发展,最终达成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她随后进一步通过公正性、专业性、长周期性和社会关注度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医疗企业对健康传播的观点,就是基于事实的准确性和新闻的严谨性,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进行科学理性的报道。陈小晶谈到:“我们希望新闻从业者们,一方面能够坚持报道的中立性和专业性,用理性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媒体特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报道,使大众能够更多的理解健康领域的内容。我们所从事的是与健康和人命息息相关的产业,一颗敬畏之心非常重要,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牛津大学政治系教授Robert Picard和清华大学访问教授Steve Gunn站在国际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认为健康传播的核心在于人们对于科学和科技的信任度,而媒体、监管者和医疗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围绕健康议题的争论,不在于一定要分出对错和胜负,而在于优质的内容。《健康报》总编周冰直言,现在媒体过度追求“10万+”点击率,但健康议题的报道具有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调查和资源调动,才能完成精彩的、有深度且高质量的报道。“媒体可能需要反省目前的评价标准,把控内容质量。”他建议媒体引入类似大公立医院设立伦理委员会的机制,对待特殊有争议的议题要先进行讨论,再决定如何应对。
“尽管专家们无数次的解释,媒体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报道,还是不断有人上当受骗。”《医师报》执行主编张艳萍坦言,争议性话题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而谣言天生就很会迎合多数人心中的疑惑。尤其现在自媒体泛滥,选择性的讲故事更能吸引眼球。有鉴于此,专业健康媒体需要靠正向力量去做科学的健康传播,捍卫真相。
健康界副总编岳昭宇表示,科学家往往会给媒体一个非常科学的表述,但媒体不能直接把这个科学术语和概念强行传递给受众。舆论场里从来不缺观点,媒体要做的是引导公众有科学的思维和逻辑。“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个难题,不管你的文章内容和用词再精准,在传播过程中还是可能被别的媒体同行断章取义,所以作为从业者还要不断的自我否定和修正。”他补充道。
培养健康传播专业人才,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提升大众的科学与健康素养,是健康传播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要改变现状,前提是先提高健康传播媒体从业者自身的素质。《健康时报》总编孟宪励指出,在健康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者基本的科学思维和健康素养,可能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
“健康传播从业者,如果没有三至五年以上的经验,很难胜任这个岗位。在这个行业需要专业知识、需要职业道德和信仰。目前大学新闻学院和医学学院里,很少开设健康传播的专业,再加上职业规划前景等问题,造成了这个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优质专业的健康传播工作者比较少。”孟宪励建议,科学家、医药企业、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媒体以及各个行业都应共同参与健康教育。
周冰也对健康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示赞同。“国内大众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健康素养相当不乐观。所以‘健康中国行动’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提升整个国民的健康素养。实际上我是非常愿意想跟科学家和高校新闻学院合作的,我们需要在一个战线上,合成一股力量,去解决提升整个社会健康素养的难题。”
围绕争议性和伦理话题的讨论,实际上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展望健康传播的未来,张艳萍坦言,大家的心愿都是一样的,人人都做健康传播的主力军,尤其媒体和掌握健康专业知识的医学专家要冲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