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7 9:12:59
选择字号:
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

 

编者按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从技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引领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都能够迅速传播创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广泛认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实际表现讲,就是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学科或行业定量统计排名前5%~10%地位的期刊,尤其是被一流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普遍使用的高影响力期刊。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最早都发表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上。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还存在国际影响力有限,小散弱问题突出、缺乏自主平台,没有话语权和评价权等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期刊作用,将创新成果记录留在中国?近日,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多位院士、专家为此建言献策,本刊现摘登部分发言。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

期刊事关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以《自然》《科学》《细胞》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因发表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全球期刊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今年以来所发生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对华为员工及华为资助的个人参与审稿做出无理限制的事件,对我国及全球科学共同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痛定思痛,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期刊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倡导并支持全球科技界的无国界、无歧视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争夺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既需要从全局性和系统性出发,也需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科技期刊切入口小,但涉及面大,事关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事关科技体制改革全局,事关科技界和出版界的科技传播和科技评估的问题,是影响我国创新生态、贯通科技与社会的复杂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

近年来,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方面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宏观层面来说,集约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成为大势。通过单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办刊、刊域结合所形成的不仅是出版,还有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形成了综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业链的出版系统。2.从中间层面上来说,出版行业形成了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的大势。特别是平台化、网络化的形成促进了开放交流、开放获取。3.在微观层面上,面向读者形成了经营业态的个性化、服务读者的专业化和出版服务交流的多元化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出版业、科技期刊业和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的新变革,需要不断地引领创新、催生新产品,科技期刊的改革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科研产出国。2018年,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我国科研论文已达41.8万篇,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持续居于世界第三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达535万人,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成长起来,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相较之下,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短板突出,国际显示度低,学术影响力弱,全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只有200余种,载文量不足3万篇。大量创新成果都需要到国外期刊发表,科技界对建设高水平学术期刊呼声强烈。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推动创新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自主创新,为世界作出中国的贡献、提出中国的方案,也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的故事,发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声音,使科技期刊作为对外交流窗口,肩负起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使命,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中国科技品牌期刊发展态势强劲。根据SCI于2019年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我国有52种中国科技期刊进入SCI影响因子Q1区。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代表我国学科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如《细胞研究》《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等,品牌期刊的崛起对于建设世界科技期刊,重塑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新地位、新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协2006年起实施“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6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今年又联合六部委共同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卓越行动计划”。我们希望通过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五个方面来推进期刊发展,同时在政策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予以推进。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和期刊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谋划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中国方针,共同谋划、审视全球发展态势,抓住时机、推动发展。

中国科协将成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为一流期刊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推动一流学会与一流期刊建设统筹发展,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一流期刊建设统筹发展,推动科技评价与科技期刊统筹发展,推动科技期刊建设与国际合作交流协调发展,把知识出版、价值出版、文明传播有效结合起来。

同时打造中国科技出版资源数据库,建立开放获取平台。通过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和期刊界交流,打造国家出版数字平台,推动企业、学术和期刊之间跨域合作,汇聚全球优质资源,为全世界贡献中国科技期刊的科学创造力量与智慧,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世界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探索符合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是推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重要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第一批期刊分级目录的试点单位,探索开展了期刊分级分类的研究工作。

作为专家学者,我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优秀的科技成果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也希望国内的科技期刊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重拾勇气,重振信心,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和规律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打造传统医药世界高地和核心,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我也期待通过开展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能够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而助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从2018年5月14日启动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到正式发布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名单,历经一年四个月的时间,其间召开了各类研讨会、座谈会等40余次,得到了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学科专家、期刊专家、行业专家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充分体现中医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主人随”的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坚持四点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评估原则。立足现实、引导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学者专家在期刊评价当中的作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流程。

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共同体积极参与和达成共识的项目,因此我们非常注重信息公开,一是广泛利用纸媒、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及时报道分级分类工作的进展;二是加强期刊之间的联系,动员更多期刊参与,进行了三轮大范围问卷调查和征求意见;三是动员学者广泛参与期刊评价工作,开展期刊满意度调查、组织专家学者对评价指标进行论证、征求国医大师和院士意见等。

现在,我们构建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形成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名单,以评促建,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在全球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入选T1的11本期刊,系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顶级水平的期刊,入选T2的27本期刊,系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涵盖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专科等多个学术领域,分别来自不同的主管、主办单位,充分展示出中医药学科代表性的、一流期刊的优秀品质与行业特色。

面向未来,培育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是关系到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特质的期刊评价体系对一流期刊建设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责任重。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这里面必然会存在着尚需完善的地方,要靠改革、靠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促建真正做强做大中医药科技期刊,体现中医药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期刊分级目录必须在使用中才有它的生命力,发现它的不足并不断加以完善。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带头应用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切实发挥同质等效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

中国科技期刊是时候“触底反弹”了

当前,中国已经具有国际一流的科技稿件源,可以提供略高于世界平均质量的、占世界学术总产出约20%的科技稿件源,其中不乏高影响力之作。这将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础。

在近几十年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期刊错过了四场颠覆性变革,即全球化变革、数字化变革、结构化变革,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跨界融合。

人们常用小、散、弱三个字来形容我国科技期刊的一般情况:在5000种科技期刊中,每个办刊单位平均只办3种期刊;期刊的整体架构都是由自下而上的模式构建;没有强有力的电子审稿平台和销售网络,只能“借船出海”。

中国科技期刊界是到了要触底反弹的时候了。基于我国的科技成果产出与科技期刊出版发展水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需要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建构至少一个通用且功能强大的期刊电子平台。这类新的期刊工作平台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间具有专业水准的转换,以及将最新AI技术应用于论文评审环节。在这一新平台上,我们可以汇聚新资源和新数据。

其次,还应该从国家层面上选择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旗舰刊物。第一批期刊可以集中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强的学科领域。当旗舰刊物形成后,围绕着这些旗舰刊物,分层次布局建设其子刊或集群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生态群。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对科学编辑建立专门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体系和薪酬体系。探索新的期刊评价体系。

应当建立两类新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一类是打上我国学者创新烙印的适用于全世界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另一类是适用于综合评价我国科技期刊对中国和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最后,在科技期刊界要有开放合作的视野,但应该超越以往的“借船出海”的阶段。我们应该把握好“适度”的原则,策划好“同船出海”的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

科技期刊的使命是留住中国一流稿件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学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这是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替代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我的理解,理论研究成绩也好,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好,希望能够在中国的杂志上集中发挥作用。在我国,中文期刊非常重要,中文版是两刊的半壁河山。梅宏院士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国家科学发展最快的阶段,中华文明史上的相关记载是缺失的”,这句话代表了期刊界的共同心声。

周光召先生曾指出,中文期刊工作是面向我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成长的科学工作者,作用不可忽视。科技期刊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发展,一是要优化期刊布局,服务学术交流。二是要对标国际大刊,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定位。三是要着力提升学术质量,充分发挥专家办刊作用,专家对期刊进展、发展目标进行审定,例如数学集编委会,有国外主要数学期刊主编或学会负责人参会。四是要增加期刊的亲和力,加大期刊宣传力度,加强和广大工作者的联系。

如何把刊办好?关键在于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增强期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科学出版社对期刊编辑的培养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SciEngine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发挥了科学引擎在传播出版方面作用。

现阶段,中国前1%的论文跟欧美基本持平。如何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吸引中国一流稿件刊登在中国的期刊上,这样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就指日可待了。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刘兴平: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须出“硬招实招”

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从业务角度看,主要是作者、编者、读者围绕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进行有机互动,专业性强,受众面小,产业规模不大。但从更大的视野看,科技期刊直接映射着科技、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且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大背景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小切口、大生态。

纵观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集成了全球学术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而且对科技创新的支点作用显著。中子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首次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等重大创新成果,处处都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身影。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术共同体变迁的亲历者,是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记录者,也是带动期刊形态演变的领头羊。

从特征上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指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不仅要有服务人类、引领创新的办刊宗旨,有记录重大科技进程的代表性论文,有名校博士毕业生组成的高水平的编辑团队,有严格的内容管理制度,而且有与时俱进的先进传播技术,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化运作。一言以概之,就是要有品牌、有历史、有市场。

当前,我国处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时期,可谓“三期叠加”,即,需要拥抱时代、抢占风口的战略机遇期,需要适应变革、紧跟趋势的转型升级期,需要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攻坚克难期。

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我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最大的底气,特别是科研实力的迅猛提升和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研人才量质齐升,论文发表的强大内需市场已经形成,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难得的“天时、地利、人和”。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影响力有限,被国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比例仍然较低,且期刊质量和载文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趋势,出现“剪刀差”现象。第二,集约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出版1.15种期刊,小散弱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已经形成品牌优势的期刊由于没有市场化机制的引导,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后劲乏力,容易落入“中等规模陷阱”,出现大而不强或强而不富的情况。第三,缺乏自主平台,对外依赖度非常高,绝大多数英文刊借船出海,依靠海外出版平台出版传播,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评价权。第四,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不足,尽管已有数量庞大的科研群体和办刊队伍,但参与过国际期刊审稿的高水平科学家,以及具有国际期刊运作经验的专业编辑出版人比例很低。第五,在审稿质量、发表速度、响应作者等方面与一流期刊差距较大,绝大部分科技期刊国际化专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第六,学术规范建设薄弱,缺少惩处学术不端的刚性规定,个别期刊出现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取向。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必须系统规划,精准发力,拿出一批硬招实招,具体来讲,要做好“五个统筹”和“五个发力”。一是统筹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二是统筹基础前沿、工程技术、科普等各类期刊;三是统筹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四是统筹期刊自身改革和外部环境优化;五是统筹政府、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出版集团、企业与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

要重点在五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是以域选刊,聚焦科技前沿方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期刊发展现状选择期刊重点建设领域;二是刊群联动,推动集群化运作和集团化发展,推进期刊建设转型升级;三是平台托举,建设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科技论文大数据中心;四是聚集资源,促进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实施国际化办刊人才培养计划;五是优化生态,强化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标准,推进科技评价导向改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