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发布时间:2019/1/7 12:57:50
选择字号:
潘建伟:我们要承担起科技报国的历史使命

2018年12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雁栖湖校区,原本300个坐席的阶梯教室挤下了420多位学生,隔壁的直播教室里也满满当当地坐着200多名同学。

教室门口贴着一张海报:“改革先锋进校园,潘建伟院士来啦!”

按照规定的开讲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潘建伟拨开拥挤等候的人群,走上讲台,回忆起自己亲历的那段改革开放与科技报国的岁月。

潘建伟(杨天鹏摄)

活动现场(杨天鹏摄)

理解幸福:从玉米糊上抹猪油到科技报国

最近,潘建伟的孩子们去了趟福建,在那里他们参观黄花岗72烈士之一林觉民的故居,重温《与妻书》。潘建伟对孩子们说:“如果没有这么多人为中国的未来探索,就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更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

回想过去,潘建伟对“幸福”的理解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渐渐清晰起来的。

“我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切身感受过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讲台下乌央的听众,潘建伟回忆。

小时候,潘建伟在农村里跟着外婆长大。那时,村里邻居普遍米不够吃,常常得吃玉米糊,如果哪家条件好一点,就会在玉米糊上抹点猪油,周围的邻居就会很羡慕。于是,在幼年潘建伟的心中,幸福就是玉米糊上摸的那层猪油。

之后,潘建伟在县城上中学的那几年里,家乡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亲戚朋友的书信往来间,他发现大家都吃得越来越好。当温饱不再成为问题时,在潘建伟心中,学习就成了件幸福的事。

1984年,潘建伟考入浙江东阳中学,这所中学也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母校。高中期间,潘建伟就明确了自己对物理的兴趣和科技报国志向:“我想成为科学家,用科学为国家做点事情。”

使命接力:从老一辈科学家到新一代创新者

在潘建伟看来,科技报国不仅需要科技知识,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近代史上,很多有名的科学家其实最初并不擅长做科学,他们靠的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潘建伟说。

曾经,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先生文科成绩很好,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而物理只考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只有20分。但是,由于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先生决心弃文从理,为科技报国而转学物理。

“科技报国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从那时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潘建伟说。

在他看来,老一辈科学家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奠定了我国稳固的大国地位,也完成他们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过多依赖要素驱动,掌握的核心技术有限,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潘建伟说。

改革创新: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期间,潘建伟接触到了量子力学,但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相关文献和实验条件都十分匮乏。于是,潘建伟决定,出国看一看。

1996年,得益于改革开放,潘建伟留学奥地利,第一次见到了导师蔡林格(Anton Zeilinger)教授。当时,导师问潘建伟以后有什么打算,潘建伟回答:“我想要在中国,建一个和您实验室一样世界领先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在中科院690万经费的支持下,学成后的潘建伟回国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实验室。

量子物理实验室需要激光器、电子学、材料学、探测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为了组建这个实验室,潘建伟国内国外两头跑,也将一批有志于从事量子物理研究的年轻学生送出国门,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学成后必须回国。

在国家系列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年轻的学子们陆续学成归来,渐渐形成了一支优势互补的团队,在国内开展的系统性工作。

2011年,中科院实施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获得立项。得知消息后,潘建伟的导师蔡林格教授主动请求参与合作。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三大科学目标,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跻身国际领先地位。

《自然》2017年重大科学事件评价称:“国际同行们正在努力追赶中国,中国现在显然是卫星量子通信的世界领导者。”

回忆起那段历史,潘建伟感慨:“如同改革开放一样,科学研究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充分合作。只要我们在国际上保证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内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并在国家的支持不断努力,中国人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

“曾经,我们经过近百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如今,科技工作者处于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我们要承担起科技报国的历史使命。”潘建伟说。(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