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9/26 15:35:41
选择字号:
三江源30年巨变的秘密

 

从西宁出发,逆流而上,追溯河流之源。途径500多公里,抵达三江源。一路湖泊连片,时有鸟鹤嬉戏,牧草丰茂,河清水净、奔流不息。

当地人告诉我们,3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湿地干涸、沼泽消失、草场退化。30年的巨变,既得益于科研工作者们立足高原特色,用好了科技这把“利剑”,也离不开基层气象观测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

人影技术为生态建设“护航”

虽是河流之源,但却水资源短缺。对于农牧业增产增收、森林草原防火,以及湿地、河湖、沼泽保护等来说,水的需求量又格外大。

在三江源,“水”的地位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从2006年开始,青海省气象部门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型人工增雨作业。“雨水多了,草茂盛了,空气含氧量也有所增加,湖泊数量增多,很多野生动物也经常成群结队出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气象局观测员朱海成告诉记者,他在这里驻守了10余年,见证了三江源的生态变迁。

早在1997年,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黄河上游开展人工增雨科学试验,在技术路线、作业模型、作业指挥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人工增雨技术不断提高、设备也越发先进。

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王黎俊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针对独特的高原环境,他们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包括黄河上游河曲地区人工增雨效能预评估试验技术、飞机人工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技术,以及人工增雨效果数值模式检验技术等。

“向空中调水”,科学开发空中水资源,可有效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科研人员突破了三江源云微物理特性和液态过冷水识别这一关键技术,实现“化云为雨”。

人工增雨技术为生态“护航”。12年来,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共增加降水量577.19亿立方米,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水源涵养功能逐步恢复。其中,“河源之地”扎陵湖和鄂陵湖的面积分别增加了5.69%和10.68%,江河源径流量和黄河上游水库库容也都有大幅增加。

人工+遥感 把脉“三江源”

三江之源,天气气候的上游,既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带。作为生态屏障,在我国具有独特又极其重要的地位。

“天气气候作为影响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最活跃、最直接的因子,其气候变化与高寒生态演变之间存在着复杂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这一直以来是科学界普遍关注和着力探究的重大科学问题。”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肖建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完善气候与生态气象观测体系作为基础数据支撑非常重要。

积雪、冰川、草地、水体......“管好”这些高原地区独特的生态要素非常关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牵头建成了高寒生态与现代农牧业气象观测试验基地体系,在全省布设了很多生态监测气象站点,实现了从数据接收到处理、动态监测,以及监测产品生成的自动化。

遥感数据重要,人的经验也同样重要。选样方、测高度,目测牧草覆盖度,剪草称重预估产量。果洛藏族自治州气象台台长汪鑫告诉记者,在每年5月至9月的牧草返青期,他和同事们就要到高原上进行牧草监测,分析来年牧草长势以及可能出现的灾害。

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以遥感观测为主,时刻监测着牧草、雨雪、河湖、湿地等要素,以及灾害灾情的“风吹草动”;以地面人工监测为辅,“查缺补漏”遥感监测不到的草地。这样的结合,既使得观测数据更加精准,也进一步将观测员们从高寒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三江源的守护者们

除了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它的守护者们。

从河南商丘到青海玉树,海拔从60米到升到了4415.4米。“刚来的大半年,几乎没有一天睡着过”,42岁的潘文中至今还记得1993年第一次到清水河气象站时的感受。

清水河镇是跨越巴颜喀拉山后的第一个乡镇,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国家基本气象站是青海省海拔第三高气象站。今年是潘文中作为气象观测员的第23个年头了,其中有22年他都在清水河气象站度过。

那里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至70%,一年只有冬春两季,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尽管环境恶劣,潘文中和同事们要记录温、压、湿等气象要素数据,维修保障仪器、预报灾情......内容不多,但却任务艰巨,丝毫不能掉以轻心。“这些信息对当地交通安全、畜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潘文中说。

“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人根本不愿来”,潘文中自嘲当年为“逃难”而来,“因为给了我工作。”

青海省共有54个基层气象台站,但像潘文中这样的气象“老兵”并不多了。去年下半年,清水河气象站也实现了全自动化无人值守,基本不需要气象观测员了,潘文中他们“下”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称多县气象局。

“没啥适应不适应地,只要在站上一天,就做好本职工作”,潘文中说,能为三江源的保护出一份力,就够了。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