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吹响科学道德“集结号”,要求全体院士: |
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
|
“科学家应坚持学术行为标准,做‘大写’的人,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9月21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中国工程院“守正扬清”主题宣讲会上作主题报告时说。
事实上,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这一观点。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台下坐着的是23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端正学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院士增选工作氛围,中国工程院在2019年院士增选启动前,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举办4次“守正扬清”主题宣讲活动,并要求全体非资深院士必须参加其中一次。
“院士队伍建设特别是院士入口关问题,到了必须狠抓的时候了。”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这是我们把院士们从百忙中请来,组织系列宣讲活动的直接原因。”
把好院士入口关
今年6月初,李晓红刚一上任,就带着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并看望了徐匡迪老院长。
徐匡迪在谈到院士队伍建设时再次强调,一定要严把院士入口关。这也是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两院院士朱光亚多次强调过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建院以来,中国工程院老中青三代院士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工程科技的最高水平。
事实上,院士不仅是学术领军人物,更应成为科学道德楷模。以师昌绪、侯祥麟、王选等为代表的老一代院士,凭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忘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学风道德,获得了崇高的声誉,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不过,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几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中也出现了孟伟等极少数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个案,给院士群体和中国工程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科学道德反映了一个人的学术修养、学术品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或者改变的。因此,在李晓红看来,加强院士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把好院士入口关。
“关口不牢,地动山摇。”他表示,院士增选是一个风向标,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将贻害无穷。
还增选一方净土
老院长的谆谆嘱托,增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让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深感重任在肩,如履薄冰。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表示,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绝大多数院士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维护了院士队伍的良好形象。但是,不良风气的干扰、复杂环境的考验、放松自我要求的危险,使院士科学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李晓红指出,院士队伍建设与增选环境面临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例如,助选拉票现象禁而不绝,个别院士自律不严,部分院士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不重视、不纠正,久而久之就会‘自毁长城’,必将给国家科技事业长远发展留下隐患、带来负面影响。”李晓红说。
近年来,院士增选的纪律松懈的问题备受院士们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相关问题研究”咨询项目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院士都希望进一步加强院士科学道德建设、严肃增选纪律,并细化和明确对有关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为此,李晓红要求,全体院士要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建设,在增选中顾大局、重责任、讲原则、重自律、守纪律,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增选政策委员会要积极作为,为把好院士入口关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各学部常委会要认真履职尽责。
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了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的殷切希望。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一方面表明工程科技在国家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工程院院士担负起引领工程科技界的重任。这也是宋健老院长提出的中国工程院的“天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的迫切要求。院士队伍的“守正扬清”,对整个科技界的学风导向、创新精神的发掘,青年人才的成长甚至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引领作用。
“加强院士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更好地引领科技界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重任。”李晓红说。
陈左宁表示,中央和社会对院士给予着很高的期许,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与会院士对“守正扬清”这个问题,有着十分强烈的共鸣和共识。他们认为,规范的制度是基础,健康的风气是保障,制度和风气需要每一位成员去维护和巩固,加强院士科学道德建设的关键是院士自身的觉悟和道德底线,需要院士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守护好一方学术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