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冯文波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8/9/18 10:33:50
选择字号:
中国海洋大学为学生提供第二校园学习经历
打开多彩大学生活的别样方式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冯文波

2018年8月11日,中国海洋大学首届“中澳班”有18名学生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图为部分毕业生与导师合影。宋德海摄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之一,这期间,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段第二校园的学习经历,使其在本校之外,接受另一所大学的文化熏陶和学术滋养,以别样的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交流培养”这一在中国海洋大学被称为“打开多彩大学生活的别样方式”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追捧。

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以树人

“选拔优秀本科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培养,就是要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升创新意识。”谈及推行本科生交流培养的初衷,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方奇志如是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03年,中国海洋大学率先与山东大学开启了校际交流合作。十多年来,山大的人文学科优势吸引着诸多海大学子西进济南交流访学。同样,海大的海洋和水产特色学科也令山大的学子不断涌向海洋的怀抱。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发展”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中国海洋大学又陆续与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3所国内高校,以及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近60所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配套开发了70余个境内外学生交流培养项目。受益于此,近2000名本科生拥有了第二校园求学的宝贵人生经历。

“从学校发展的定位和总体目标出发,积极推动学生交流培养,既是对开放式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我们建设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环节,更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中国海洋大学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李巍然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对这一工作给予了更明确的阐释。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经历丰富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与青睐,而大学阶段的这种学习交流,无疑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发展视野和增加人生经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方奇志说,为了确保这一校际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有效运行,在实践中,中国海洋大学构建起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

“一站式”服务与“即时跟踪”管理

2016年9月,秋季学期伊始,正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交流访学的中国海洋大学2013级学生戴梦琪在浏览海大教务处网站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新的科室——交流生事务管理科。“那一刻很高兴,我们交流生也有自己的组织了。”戴梦琪难掩激动的心情。

“历经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同我们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的国内外高校越来越多,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接;从服务学生考虑,为更好地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即时跟踪’管理,学校决定把这块工作独立出来,设立新的科室。”方奇志表示。

“一站式”服务是中国海洋大学为交流学生量身定制的一整套集缴费、住宿、饮食、学习等于一体的入校或离校手续办理流程。“初到海大,虽然环境陌生,但老师和学生都很热情,使我一周时间就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来自延安大学的交流生刘养科对这一服务模式赞赏有加。对于外派学生,中国海洋大学也不会完全推给对方学校,自己撒手不管,而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了“即时跟踪”管理的服务模式。“我们一起到厦大交流学习的10名同学中有一位小组长,在这儿的学习、生活情况,会通过QQ群、微信群及时告知海大的老师。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在群里喊一声,也能及时得到解决。”曾在厦门大学交流的赵轩说。

此外,依托自主开发的教务信息服务平台,该校还对交流生的学业与学籍进行跟踪管理,从学分兑换,到成绩审核,再到第二校园学习证明的发放等诸多环节皆运转有序,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取则行远,每段经历都是一份财富

“总听别人说,不如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抱着这样的想法,2015年9月,正在读大二的李卓然前往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交流学习了一学期。“租房子、办入学手续、选课等都要自己做,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了不少。”李卓然说,在感受异域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他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同时也领略了不一样的科研风格和学习习惯。

“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在中国海洋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四年中,有机会能够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一下山东大学的学习氛围,让自己的所学能够融会贯通,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财富。”曾在山东大学交流学习的叶香君在其回校撰写的“交流心得”中如此描述。在该校,类似的心得体会还有很多,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是同学们对不同文化氛围的感悟、对知识累积的喜悦,以及对这段第二校园经历的倍加珍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份财富。“青年学生只有见过世面,阅尽风景,领略不同文化,才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和更深厚的知识积淀,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李巍然说,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之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18-09-18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