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21 9:33:16
选择字号:
中国离国际一流期刊有多远

 

■本报记者 陈欢欢

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学中心,这一规律在过去几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中都被验证。

现在这个规律却出现了偏差。

据Scopus数据库统计,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然而,这些贡献却大多发表在西方主办的期刊出版平台上。

尤其是对于提供了亚洲最多论文作者和读者的中国来说,未来应该怎么办?

在日前举行的科技期刊发展战略及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圆桌会议上,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下简称《光》)主编曹健林指出,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

鸿沟加大

“科技成果的产生地与科技期刊的办刊地在地理区域上分离,且由于近年来出版平台的不断合并,以及超级期刊和期刊集团的扩张,逐步拉宽了这一横跨东西方之间的鸿沟。”

今年5月26日,在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表示,自己担任编辑的一份知名期刊,8年前来自亚洲的录用稿件只占15%,2015年却达到了76%。

数据显示,中国作者数已经由2008年的23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64万人;从1997年到2016年,源于中国大陆的学术产出所占的世界份额,在20年间由2.5%上升为20%;同一时段,引用数和高引用论文均高速增长。

随着作者队伍的不断增加,基础研究资助的增长以及国家层面新计划的推出,杨卫认为,中国大陆的学术贡献的质量提升尚有较大空间。

同时,截至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虽达到5000种,但被SCI收录的不到200种。从1999年至2016年,中国作者的SCI论文发表于中国期刊上的比例却由38%降至8.8%。

面对明显增长的市场,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纷纷布局中国。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洪明辉表示:“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也是一国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现在,大量本土优秀科学论文需要‘交钱发出去’又‘付费买进来’,科研产出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中国必须自主创办优秀的英文期刊。”

练好内功

“我第一次知道它的计划时还没有名字,现在已经是顶级期刊了,这感觉就像我的孩子长大了。”《光》执行主编、德国汉诺威激光加工中心执行主任Stefan Kaierle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以下简称自然集团)的合作期刊《光》2012年创刊,目前光学领域排名第三。

“虽然我预感它会成功,但没想到这么快。”Kaierle表示,《光》的成功首先是找到了好的出版商,其次是好的编辑团队、审稿人,最后是好的主办者。

通过《光》,Kaierle对其主办者长春光机所留下了“可能性多”“行动力强”的印象。他说:“研究所投入资源办期刊这种模式看起来很成功,这在德国是不可能的,我们也没有这么好的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编辑出版部主任任胜利指出,国内期刊日益边缘化的外因在于唯SCI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引导优质稿源外流;内因在于运行机制落后、缺乏竞争意识。

中国光学学会秘书长刘旭则认为,中国期刊编辑部的整体水平偏弱,必须引进真正职业化的办刊人才,刊物才能更加国际化、市场化。

实际上,《光》的成功原因之一,正是建立了专业的编辑队伍。目前,编辑部有专职人员5人,兼职人员10人,外聘德国学术编辑1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80%,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占87%,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访问经历人员占50%。

“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办刊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曹健林直言不讳,长春光机所正是因为以国际一流期刊为目标,在此思路下引进专业编辑人才,将办刊作为研究所主流科技队伍的任务,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无问西东

如何定义世界一流期刊?科睿唯安(北京)业务总监宁笔提出两条标准:既强又大——影响因子和发文量同时达到本学科前10%。以此标准来看,中国大陆期刊中没有一本符合。

目前,《光》正在沿着“强刊做大”的方向前进,保证质量的同时,发文量稳步提升。

在《光》的成功因素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同自然集团合作。这也是《光》一经问世就被许多科学家看好的原因之一。

事实证明,自然集团非常给力。除了给《光》带来专业性的起步,还在《自然》及其子刊中对《光》的文章进行推荐,使《光》能够快速扩大影响力。

中国期刊走向国际,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是借助外力?

对此,曹健林认为,中国的出版集团本身也在走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想快速攀升,不能仅仅依靠内力。

任胜利的看法是,我国的出版业发展没有跟上学术水平的提升,出版集团普遍偏小,依靠现有模式很难赶上国际水平,必须采用其他模式才能爆发式增长。

杨卫的提议则是“无问西东”,以开放的原则,学习全球顶级期刊的先进办刊理念和出版平台解决方案,办好中国的顶级期刊和期刊平台。

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亦认为,将最优秀的论文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还需要过程,办优秀刊物要从“拿来主义”开始,以开放的思路建立跟国际接轨的渠道、学习其先进经验,只有以一流期刊为平台,才能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祖国的大地上。

近几年,国家先后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投入重金支持学术期刊发展。曹健林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群,具备了办好国际一流期刊的基本条件,在政策支持下,10年后产生一批国际一流期刊并不是梦。

《中国科学报》 (2018-08-2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