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家发布“神奇灵武龙”研究结果 |
挑战传统蜥脚类恐龙演化观点 |
神奇灵武龙复原图张宗达绘
本报北京7月24日讯(记者丁佳、李晨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团队7月24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该论文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他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
新发现表明,梁龙类恐龙曾广泛分布在包括东亚在内的盘古大陆上,东亚在中晚侏罗世的动物群也许没有人们认为的那样独特,过去的认知很可能是由于化石采样的影响,即由于地质和人为因素,导致基于采集到的化石推测的生物群面貌和地质历史时期真实的生物群面貌出现差异,这彰显了更多野外工作的重要性。
对神奇灵武龙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分析表明,在中侏罗世(大约1.74亿至1.64亿年前),新蜥脚类恐龙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并且分布广泛,这挑战了蜥脚类恐龙演化的传统观点,即新蜥脚类恐龙在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的一个很短时间内出现并快速分化,最终占据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地位。新发现表明,主要的蜥脚类亚类群可能起源于早侏罗世,在成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类群之前,已经有很长的演化历史。
蜥脚类恐龙是一类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传统意义上认为,包括梁龙类在内的一些动物类群,在东亚与其他大陆隔离之前尚未扩散到东亚,其隔离导致了中晚侏罗世东亚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恐龙动物群,这被称为东亚隔离假说。神奇灵武龙化石最早于2004年被发现,2005年经徐星鉴定确认为恐龙骨骼化石,随后,徐星等人在该地区组织了数次野外发掘,先后共发现了8~10个大小不同、代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相关论文信息: DOI:10.1038/s41467-018-05128-1
《中国科学报》 (2018-07-2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