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庞伟红 陈华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17 9:44:55
选择字号:
中国地质大学王奉宇:潜心研究石头书写青春高度

 

■本报记者 鲁伟 通讯员 庞伟红 陈华文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大四学生王奉宇光荣入选,成为十位年度人物之一。在学校师生眼里,王奉宇是不折不扣的石头迷:寝室里几百公斤的石头标本,都是他大学4年在野外“捡回来的”。

此前,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毕业生代表的王奉宇在发言中说:“石头把故事藏进身体,破解了它们,我们就能拥有重返远古的时光机。”正是基于这份对石头的热爱和痴迷,王奉宇研究发现了早三叠世腕足动物的新物种,填补了生物大灭绝后腕足动物的演化空白,并对腕足动物迟缓复苏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将腕足动物的复苏时间提前了约300万年。

从小与石头结缘

王奉宇出生在青海。11岁那年,家属院里从江苏太湖拉回来一块太湖石做装饰,喜欢石头的王奉宇像遇见了宝贝,时常在太湖石边津津有味地观赏。一日,他无意中发现太湖石上有一类似于海葵的生物,几乎和石头一样坚硬,他去图书馆翻阅了不少资料后发现,这是一块珊瑚化石。他首次破解石头之谜后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石头。

对于王奉宇这个特殊的爱好,家里没有一个人反对。“每次我去河边捡石头,家人都陪着我去,为了让我捡到更多不同的石头,还经常带着我短期旅游。”王奉宇告诉记者,正是家里提供这种宽松的环境,让他坚定了探究石头奥秘的决心。

王奉宇做梦都想采集一块古生物化石,可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作为指导,一直未能如愿。2014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事情发生了转机。他无意间看到了地质学专业,岩石学、古生物、沉积学……他在兴奋之余,毅然报考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

发现腕足新物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地学研究的摇篮,这里名师云集,同时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一上学期,王奉宇参加了学生社团组织——地球科学俱乐部。十一长假期间,他和几个同学去茅店山游玩,采集到人生中第一块化石——三叶虫化石。随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采集到海百合、双壳、腕足、角石等十多种化石。

为了搞清楚这些化石的来历,王奉宇在大一下学期,依托学校的本科生导师制,选择了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宋海军作为导师,并选定了腕足动物作为研究方向,正式踏上地球古生物学的研究之旅。伴随着严格的专业学习训练,慢慢的,他找到专业的感觉。他和同学们一起赴野外实习,采集的石头标本永远是最全面的,每一块石头的名称、种类、组成和结构,他都如数家珍。

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王奉宇学会了专业拍照、修理化石、查找文献、规划野外路线、进行野簿记录等。他以超乎常人的热情,投入到文献整理、野外工作和化石鉴定中去。每逢节假休息日,宿舍的同学们邀他去逛街、看电影,他笑着婉拒。在室友的印象中,王奉宇要么是在埋头看化石标本,要么是在阅读文献。室友们戏称石头就是他的“恋人”。

为了找到更多具有研究价值的化石,王奉宇四处探寻,几年间足迹遍及湖北、贵州、广西、西藏等地,几十本的野外记录,上万公里的野外考察,所有假期都在野外,即使风餐露宿,他也乐在其中。

上天总是眷顾勤奋之人。2016年的五一小长假,他在去湖北利川踏勘途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的腕足动物化石三个种类共306个标本。这个数量,在全世界都少见。要知道,该时期全球仅发现了6个腕足动物种,并且化石数量十分稀少,在俄罗斯滨海省发现的一个腕足动物种,也只有5个标本。

填补古生物研究空白区

回到学校后,为了鉴定所发现的腕足动物化石的种属,在宋海军的指导下,王奉宇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化石处理、拍照、磨制恢复内部构造等工作中。他所有课余时间都待在学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化石。

终于,王奉宇对所发现的306枚化石腕足动物外部轮廓、外部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得了腕足动物从幼体至成体外部形态的成长规律。豌豆大的腕足化石,他0.01毫米、0.01毫米地切片,通过2000多个切面的精心磨制和微观观察,成功复原了所发现腕足动物化石的内部构造。

为了厘清这一发现的学术意义,王奉宇先后阅读了国内外数百篇的文献和专著。他将这些论文和专著中所描述的腕足动物化石一一提取出来,以国际上公认的分类体系为基础,仔细甄别,去伪存真,共整理出了207个属416个种,并建立了自己的三叠纪腕足动物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王奉宇研究发现三个腕足种类中,有两个种类是前人研究过的,而剩下的种类是一个全新物种,他将其命名为“利川诺贝尔”,这一发现,填补了大灭绝后早期腕足动物演化的空白,对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的腕足动物迟缓复苏的观点提出质疑,将腕足动物的复苏时间提前了约300万年。

大三上学期,王奉宇将这一科学发现,撰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古生物学论文》上,受到国际知名古生物专家莫瑞托·戈塔尼的肯定。随后,王奉宇以这项研究为基础,参加湖北省第11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15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选择地学心如磐石

研究地质的道路上,能遇到好老师,那是一生的幸运。王奉宇说,“没有宋海军老师的指导,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成绩。”为了王奉宇在地质研究中加速前进,身为“80后”的宋海军,直接让他参与有关地质研究课题,并且将科学研究中的好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王奉宇和同学们。

令王奉宇印象深刻的是,宋海军非常支持他开展地质研究,没有拍化石的相机,没有修理化石需要的显微镜,缺乏国外昂贵的专业书籍,宋海军都自掏腰包给他购买。

在宋海军看来,王奉宇对化石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在野外一旦发现化石,王奉宇就停住了脚步,他永远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也永远是最晚从山上下来的那个人。因此,宋海军对王奉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地球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上持续走下去。

今年大学毕业后,王奉宇选择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个暑假,他将和师生们去野外,一如既往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在王奉宇看来,“理想和激情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因为理想能激起求索的渴望,激情能让人精神抖擞。”而他正是用自己的实干精神,去提升人生的新高度。

《中国科学报》 (2018-07-17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