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2018”科学会议于6月19日至23日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吸引了全球2300余名代表参会。来自国家自然资源部的陈大可院士作了题为《中国对SOOS和MOSAiC国际计划的潜在贡献》的大会特邀报告,代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未来几年的极地考察计划对极地国际科考计划的贡献,并播放了即将投入使用的我国“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短视频,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SOOS计划(南大洋观测系统)由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共同倡议设立、南极考察主要国家参与,其目标是通过协调共享各国的南大洋观测数据,为所有国际利益相关方提供南大洋动态和变化的基本观测资料,为准确评估南大洋变化的成因及其潜在影响提供基础。我国在南极普里兹湾和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等已有一定的调查数据积累,目前新辟了南极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两个调查海区,并提出了包括南大洋“大环”计划(Big Ring)在内的南大洋观测网计划。MOSAiC计划(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移观测站)由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提出、德/美/俄/中/瑞/挪等多国参与,计划依托德国“极星”号和冰浮标观测体系在北冰洋中央区开展为期一整年的漂流和观测,为北冰洋中央区的气候过程模拟积累关键数据,增进北冰洋气候变化和海冰减少对全球变化影响的了解、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测精度。据陈大可介绍,中国将派“雪龙”船参与德国“极星”号的油料补给并参与联合考察,贡献超过20套的各型海冰浮标,派遣有丰富现场作业经验的科研人员上“极星”号破冰船参与大气、海冰、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等多领域的现场考察以及大气和生态模式等研究,为该计划的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据悉,现有的南北极国际大型计划中已有明显的中国要素体现,如SOOS计划中的中国“大环”计划、MOSCAiC计划中5套综合浮标站中方提供了2套由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支持、集成研发的无人冰站系统,加上即将于2019年进行极地试航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国际极地科考舞台上也将留下更多中国的印记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