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在空调使用下,人们已经用不着再以出汗来散热,而且,耐热能力明显不如过去。】
炎炎夏日又来临。一些地方气温飙升,直逼40摄氏度。浙江绍兴一位小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形容他的教室:如果你认为最炎热的地方是非洲,那你就错了!我告诉你吧,最热的地方是我们的教室。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我最享受的就是帮老师去办公室搬本子,我在同学羡慕嫉妒恨的目光里走进充满冷气的办公室,我先用鼻子努力地吸冷气,好想把冷气都吸进我的肚子里,我慢慢地假装找不到本子,其实,我一眼就找到本子了。然后我磨磨蹭蹭地搬起本子,恋恋不舍地走出办公室……
教室比非洲还热!小学生的作文马上引发了要否在教室装空调的争议。支持装空调的认为,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但反对的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一是装空调并不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孩子总是坐不住,习惯于下课到教室外打闹和活动,再加上上体育课,出汗多,散热大,马上从室外到室内的温差较大,身体难以调节,很容易感冒生病;二是装空调不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耐热耐寒就是一种最基本的锻炼。
空调的发明当然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最具象体现,可以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也感到舒适惬意,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不过,不装空调的重要理由并非只是适宜孩子特点和锻炼意志品质,本质的意义在于,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否会退化。人类有空调的岁月不过100多年(英国发明家威利斯·哈维兰德·卡里尔于1902年设计并安装了第一部空调系统,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院广泛使用空调,使空调变得和电影本身一样吸引人,让夏季取代了冬季成为看电影的高峰季节),在中国普遍使用空调也不过10多年或几十年的历史。因此,过去的岁月,人对自然的酷热和严寒是以自身适应环境的方式来调节的。
具体的调节过程是,大脑的视前区—下丘脑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体温调节中枢类似恒温器的调节机理,人的体温调定点数值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神经感受反馈将信息送到调节中枢,高过37℃就由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指令身体散热;低于37℃则由下丘脑较靠后侧的区域指令身体产热。
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出汗,也即蒸发散热(通常人体内每1克水蒸发成水蒸气时要吸收约2.5千焦热量)和排尿,当然在空调发明之前,也可借助自然环境的力量,如到河边、树下(辐射散热)或借助扇子(对流散热),洗澡、游泳(传导散热)。
但无论怎样,这些方式都不及人的出汗调节,以及对高温的承受能力。但是,在普遍使用空调后,人体的自我调节冷热的机制和能力就会极少或不再使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空调使用下,人们已经用不着再以出汗来散热,而且,耐热能力明显不如过去。这是否会促使人适应环境能力的倒退或不利于人的健康和生命呢?目前还难以预测,但是,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一个视角。
早在196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人类遗传学家詹姆斯·尼尔就提出“节俭基因”假说来阐明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在远古时期,人们以狩猎及采摘野果为生,常常是食不果腹,忍饥挨饿。人类的祖先在经年累月适应当时的饥饿环境后,慢慢演化出了能有效储存能量的能力。那些能够在进食后较多地将食物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的个体会因为能长期耐受饥饿而存活下来,他们演化出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基因(节俭基因),能在饱餐后大量分泌胰岛素,对摄入的大量食物所造成的高血糖进行转化利用。但是,今天,人们生活普遍好起来,由于节俭基因仍在发挥作用,当大量高营养食物进入人体后得不到及时分解消耗,便造成能量过剩,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富贵病的产生。
相应的是,如果今天人们的自我调节冷热的能力随着空调的普遍使用而弱化和退化,在未来会不会造成健康和生命的隐患,这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过,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住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向往,至于以后人类如何演化,还是要让时间和实践来说话。
《中国科学报》 (2018-06-15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