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稿)
(2018年 5月28日)
周济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两院院士的亲切关怀,对两院工作的重托厚望。院士们深受鼓舞,备感振奋。
2014年的初夏时节,中国工程院迎来了建院20周年。20年砥砺前行,成就斐然、气象万千。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间节点,我们隆重举行了两次盛会。2014年6月2日至3日,中国工程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共同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工程科技与人类未来”的国际工程科技大会,20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强调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希望中外工程科技专家学者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政府对工程科技的高度重视和工程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得到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世界工程科技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中国工程科技取得的重大成绩,深刻分析了我国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的两次讲话将工程创新在引领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科技界的新任务,推进创新引擎全速发动,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4年前的盛会,是中国工程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本届主席团履新的起跑线。2014年,本届主席团研究制定了《2014-2018年工作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提高质量、服务发展”的方针,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按照国家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的定位,明确了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和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两个方面的重大任务。
受主席团委托,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凝聚推动工程院各项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4年来,中国工程院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摆在首要位置,工程院各项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覆盖到哪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地位,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不懈努力奋斗。
坚持以上率下、提高站位,突出抓好政治统领。院党组以巡视整改为契机,用好巡视成果,通过集中解决查摆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聚力党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作用,为做好工程院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坚持严字当头、弘扬正气,抓好院士队伍建设。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精神,院党组多次研究院士队伍党建工作,向全体院士通报科学道德建设情况,号召广大院士和工程科技工作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者和领路人。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高端智库建设。满怀责任、精心谋划,主动对标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通过调整战略咨询研究的总体布局,全面聚焦中央战略部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科技支撑。
二、 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院士队伍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作为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学术机构,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在科技界和全社会享有崇高威望的院士队伍,凝聚浩浩荡荡的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大军,带领全国工程科技人员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福祉而不懈奋斗,始终是中国工程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年来,我们始终不忘工程院成立伊始的“初心”,牢记为党和国家选贤举能的使命,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中流砥柱,是党和国家可以倚重、广大人民充分信赖的一支领军队伍。
(一)以创新引领为天命,进一步发挥院士领军作用
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而奋斗,是中国工程院的“天命”。4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上,一大批工程科技项目取得丰硕成果,一大批工程科技难题逐一破解攻克。载人航天、深空深海探测、北斗导航、高性能计算机、高铁、特高压输变电、先进核电、重大疾病防控等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第四次领跑世界、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超级杂交水稻亩产上千公斤、C919大型客机翱翔蓝天首飞成功……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正在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奋力托举中国梦的,正是一大批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院士和全国工程科技人员。201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王泽山院士和侯云德院士,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的反响。王泽山院士用62年的执着与奋斗,书写了我国火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使中国古老的发明绽放出创新的光彩。侯云德院士70年来奋战在抗病毒的第一线,铸就传染病防控之盾,誓做人民健康的捍卫者和守护人。4年来,袁隆平、李立浧、何华武、李兰娟等上百位院士和他们的团队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创新团队奖。广大院士以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技术铸就大国重器,始终奋斗在自主创新的第一线,团结带领千万名工程科技人员一起点燃创新的火种,用自己的热血与芳华谱写中国通往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篇章。
(二)以风清气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和任务分工,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深化改革院士制度的工作。4年来,我们坚持用体制机制定规矩,用改革思维破难题,用纪律尺子肃风气。
一是改进院士候选人提名方式。实行院士和学术团体双渠道提名。贯彻学术导向,减少行政干预,使之更加完善,坚守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
二是完善增选工作机制。实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投票,完善增选工作流程。明确院士评审投票权的相关规定,加强院士增选工作的公信力。
三是完善候选人公示和投诉的分类调查机制。改进投诉信处理工作,进一步拓宽投诉受理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四是严肃处理增选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明确规定了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依据此规定先后对多名违纪违规候选人进行了处理。成立院士增选纪律监督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院士增选纪律的监督和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
五是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设立了特别提名小组,加强了对涉密和国防军工领域专家的提名工作。
六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院士退休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到院士单位调研听取意见,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以凝魂聚才为宗旨,进一步完善院士增选工作
4年来,中国工程院按照“强化责任、履行职责,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肃纪律、端正风气”的原则,扎实开展院士增选工作。
我们始终坚持增选工作的正确导向,在学术界树立标杆,引领工程科技人才健康成长。一大批在工程科技第一线奋力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品行端正的中青年专家进入了院士队伍。院士队伍年龄结构更趋优化、学科覆盖更加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4年中,共选出137名优秀的工程科技工作者加入院士队伍。目前,我院共有874名院士,在53个一级学科的覆盖率已达100%,293个二级学科的覆盖率为77.5%。2015年和2017年,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2岁和56.37岁。
我们以更加开阔的思想、更加宽广的视野,不断改进完善外籍院士增选政策,加强外籍院士增选工作。选出26位外籍院士,使外籍院士总数达到了66人。微软公司前董事长比尔·盖茨、美国工程院院长牟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安道琳、麻省理工学院校长雷欧·拉斐尔·莱夫等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声望和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加入外籍院士队伍。
(四)以浩养正气为导向,进一步弘扬院士科学精神
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半个世纪,全身心投入我国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他的先进事迹感动中国,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在去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黄旭华院士被习近平总书记请到身边合影。马伟明院士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态度坚决:“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他在中国特色新军事改革之路上披荆斩棘,研发出新型战舰的“中国心脏”,实现了电磁弹射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八一勋章”获得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广大院士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4年来,我们在强化院士称号精神激励作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弘扬正气,宣传院士先进事迹和科学精神。4年来,联合中央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先后开展了100余位院士及其团队的宣传报道;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单位合作,组织出版75本《院士传记》、78本《院士文集》,累计发行量超过百万册;与《人民画报》合作专设“走近院士”栏目,先后报道了20多位院士;组织了14场院士传记赠书仪式、近20场院士回母校活动。
二是蕴养浩气,倡行科学道德,加强学风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先后对《院士科学道德守则》《中国工程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进行了修订。积极参加有关部门开展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
三是端正风气,加强院士自律,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理院士违规违纪问题,已撤销1人院士称号,停止2名院士资格。
(五)以巨细靡遗为基准,进一步加强院士服务保障
4年来,我们以服务院士为宗旨,持续加强院士之家建设,基本形成了院士工作和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推动服务院士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密切了与各地院士工作机构和院士所在单位的沟通、联系和协调,院士联络服务体系遍布全国。
二是关心院士群体身体健康,做好院士医疗健康服务。在医疗保健方面,建立了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151家医院的院士医疗保健绿色通道服务网络,向全体院士编发了《院士医疗服务手册》,还举办了44场院士医疗保健系列报告会。
三是高度重视资深院士工作,通过资深院士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资深院士作用,开展了“百年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研究”,组织资深院士积极参加咨询、学术、科普活动。
三、 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充分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战略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作为国家工程科技界最高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顶层谋划,推进制度建设,先后研究拟定了《中国工程院关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改革措施串点成线,主体框架日渐清晰,研究工作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已初步建成“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国家高端智库。
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任务体系是以面向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战略咨询为核心,同时面向地方和企业、面向工程科技未来发展趋势、面向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开展战略咨询,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协同创新、协调发展,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功能。
(一)咨政建言,服务决策,战略咨询实现新提升
我们坚持秉纲执本、围绕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战略咨询。聚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一大批围绕国家和相关领域重大战略需求的咨询项目密集落地;瞄准“16个强国”建设目标,一系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的咨询项目加快推出;围绕突发性重大事件,一批应急对策研究及时出台;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计划的立项和实施评估需求,为国家决策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意见。
4年来,共立项咨询项目528项,结题逾400项。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报送院士建议近200份,92份研究报告或院士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有力支撑了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相关领域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咨询研究,组织广大院士为国家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方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咨询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
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央决定成立了由徐匡迪院士牵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工程院,自2014年6月份成立以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提供咨询建议,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高度评价,为实施“千年大计”国家战略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开展了“人工智能”战略咨询研究。2016年5月,中国工程院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启动“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计划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又组织专家编制《中国“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上报中央,为国家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引领潮流提供了重要支撑。
20年来,中国工程院一直牢记以科技润万物、惠苍生的使命与责任。针对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大决策,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咨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略研究成果,向中央提出一系列战略咨询建议。从环境保护到“两型”社会,从建设生态文明到建设美丽中国,以咨询成果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大气十条”“土十条”“水十条”助力创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的幸福家园。美丽中国渐行渐近,中国工程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为顺应国防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全与发展需要,开展军民融合战略研究。向中央上报了关于构建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的建议和加强国防军工建设、航空安全管控、科技创新融合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奏响了富国与强军的时代华章。
面对我国能源供需格局的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及时开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一系列战略咨询研究,提出了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和重大战略举措,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脉乡村振兴,厚植科技力量,聚焦“三农”发展,开展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研究,谋划战略路径,设计重大工程,提出重要政策建议,以科学技术的如椽大笔写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
二是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科技决策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围绕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咨询研究,已形成特色品牌,产生重要影响,为党和国家的有关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力支撑。
聚焦振兴实体经济、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建议,受到中央高度重视,有关意见建议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的组成部分。发布了“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编制了“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应对网络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把握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机遇,开展网络强国战略研究。针对国家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网络强国战略总目标等提出了重要意见建议,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内容建设、突破核心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以实现航天强国梦为目标,开展航天强国战略研究,提出了创新驱动建设航天强国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人才队伍、重大工程等一系列建议,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放眼蔚蓝疆土,为海洋强国筑梦领航,针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重大问题,开展海洋强国战略研究。围绕有关海洋发展、安全、能源开发特别是南海岛礁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问题,向中央上报了研究成果,为科学有序推动南海的建设与发展,捍卫国家南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特点。为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开展交通强国战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建议。
没有人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开展健康中国战略研究,紧扣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有力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和医疗改革持续深化,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保驾护航。
三是围绕突发性重大事件,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对策研究。中国工程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健康安全作为神圣使命,在马航客机失联、非洲埃博拉病毒疫情肆虐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对策研究,积极为中央建言献策,得到中央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是对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计划的立项、进展情况及实施效果等进行第三方评估,为国家决策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意见。陆续开展了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三峡工程建设第三方独立评估、“网络提速降费”评估等,提出许多重要的意见建议;牵头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确定的科技重大专项进行中期评估和专项标志性成果评价等,为重大专项的聚焦调整及改进完善组织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们还积极承担中央及有关部门交办的系列战略咨询研究任务。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第三方委托咨询任务,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央和国家重大决策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起草提供了及时的参考和有力支撑。组织开展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建设研究”重大咨询研究,为中央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明确国家实验室的目标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顶天立地,重点突破,科技合作取得新成绩
我们按照“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统筹协同”的指导原则,以“顶天立地”的格局与气魄,立足工程、面向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4年来,中国工程院与37个地方政府、10个部委、10家企业、4个军队单位签署合作协议82份,实现了与大陆地区省级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全覆盖,院部、院地、院军、院企的全方位合作格局全面形成。
一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开展咨询研究,为地方提供战略决策参谋。如助推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又如“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为有关省市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布局,积极组织院士开展战略研究与咨询服务。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100余位院士专家通过咨询会议、现场调研、院士行等形式,对湖南、四川、黑龙江、湖北、广东、辽宁等省区的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连续多年编制发展报告,召开高端论坛,为国家和相关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在地方和企业中深入开展战略咨询工作,并规范建设院士工作站、院士活动中心,搭建对接各种创新要素的重要合作平台。开展较大影响的科技合作活动270余次,参与院士1400余人次,专家2800余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共3247家,进站工程院院士2154人次。院士蚌埠行、院士龙江行、天津滨海新区院士行、院士八闽行等一大批活动异彩纷呈。
四是发挥智力优势,以“扶智”助力科技扶贫。组织广大院士专家深入江西、贵州等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瞄准制约经济发展的人口素质短板和产业发展短板,指导创新发展。针对对口扶贫的云南省,多次组织农业、医药等各学部院士专家前往云南开展调研咨询活动。特别是朱有勇院士长期在澜沧蹲点,亲自为农民授课。今年的两会上,他把来自云南贫困地区的优质马铃薯带到人民大会堂,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精准脱贫的曙光,树立了用科技力量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成功范例。
(三)把握大势,瞄准前沿,学术引领迎来新跨越
我们努力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开展学术活动与出版工作,中国工程院的学术地位大幅提升。
一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开展“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超前谋划部署,持续研究未来20年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问题;与军委科技委等单位联合开展颠覆性技术研究,引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方向。
二是按照“聚焦主题,聚集力量,聚合机制,聚变成果”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国际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学部学术会议在内的“2-2-7”学术会议体系。学术活动由过去的十年百场,达到现在的每年百场,一大批影响力较大的品牌学术活动不断涌现。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应邀来华作学术报告,学术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达数十万人次之多。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已连续召开3届,2018年这届有81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大学校长、3000余名医院院长、近20000名代表参会。内容涉及几十个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数百万人通过平台在线收看,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强烈反响。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能源论坛、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术会议等日渐成为工程科技界的品牌学术活动。
三是着力打造反映工程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布平台,创立了以Engineering(《工程》)为核心的“1+9+1”中国工程院院刊集群。主刊Engineering和6个学部期刊被SCI收录,其中,主刊Engineering被列入国家学术期刊登峰计划。院刊集群不断提高质量,在国内工程科技界的凝聚力不断加强,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正在向着国际一流期刊的目标进军。
(四)采光剖璞,聚英育才,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院士们自觉肩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挺立起人才强国的脊梁,积极为工程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为建设世界人才强国注入强劲动力,释放源头活水。
一是成功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并开展工作。2017年,中国工程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关于编撰《全球工程当前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报告的协议,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开展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计划,设立近百项,围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引领人才培养科学发展。
三是配合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开展了“卓越工程师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等系列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四是组织好“青少年走进工程院”系列活动,共举办青少年走进中国工程院活动近百场,来自北京、新疆、香港、台湾等地的两万余名青少年参加活动,成为科普活动一张亮丽的名片。
五是组织开展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和评奖工作。4年来,共产生64位获奖人,徐匡迪、钟南山院士获成就奖。
四、立柱架梁,强化保障,夯实支撑服务体系
发展靠实力,实力靠建设。我们既要聚精会神抓发展,又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履行中国工程院“天命”,需要不断健全和强化支撑服务体系,为院士队伍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厚植根基。4年来,我们努力建设专业支撑服务机构、培育专业支撑服务团队、搭建专业支撑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今日之中国工程院,实力大为增强。
(一)多层次、全领域的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组织体系和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加强咨询研究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决定智库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中国工程院采取“强核心、大协作、开放式”的方式,充分依靠9个学部,在发挥院士群体领军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领域专家参加战略咨询研究,并通过完善战略咨询工作组织方式,持续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建设了一支以院士为核心的战略咨询领军队伍、组织了一支以专家为骨干的咨询研究队伍。
加强战略咨询中心建设。将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咨询研究、项目管理、信息保障和支撑服务能力,日益成为中国工程院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主要支撑机构。
加强战略研究联盟建设。4年来,按照突出特色、聚焦主题、稳步推进的原则,与有关单位合作共建了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海洋资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截至目前共组建了13家战略研究院(中心),推动战略研究工作向广度与深度发展。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联盟理事会,负责统筹协调战略研究联盟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加强各联盟机构之间在开展重大战略咨询任务方面的协同合作。
加强地方战略研究院建设。按照“顶天立地”的原则,在多地开展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在湖北、天津等省市共建地方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让智库战略联盟深深植根于祖国大地,在服务国家的同时,为地方和区域的科学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加强机关建设。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推进党内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全心全意依靠干部队伍,扎扎实实建设干部队伍,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真的担当,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各项工作中,为完成好工程院的中心工作提供坚强支撑。
(二)多学科、高水平的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和UNESCO国际知识中心建设基本完成
为加强工程科技信息交流,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面向国家工程科技领域重大决策、重大工程科技活动提供信息支撑和知识服务,开展了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以下简称知识中心)项目建设任务。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参与知识中心项目建设的协建单位达到39家,牵头负责的院士36人,核心专家团队400多人,参与项目建设人员超过1400人,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日趋提高。
一是全面升级优化了顶层设计,建设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明确了以用户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思路,确定了云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详细设计了资源、技术、服务、运营四个方面协同推进的建设框架。二是逐步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建设,整体效应初步显现。三是持续推动元数据海建设,资源规模、鲜活度显著提升。四是积极开展互联网运营实践,初步实现了面向“三端”(电脑端、微信端、App)的统一内容与运营分发体系,平台年度访问量大幅增长,社会效应迅速彰显。五是集中打造需求驱动的知识产品,建设了一批支撑战略咨询的特色应用产品,服务价值初步显现。
UNESCO国际知识中心作为中国工程院申办建设的第一个UNESCO的二类中心,致力于汇集全球工程科技领域中的海量数据,面向国内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提供咨询、科研、教育等知识服务。4年来,中心建设成果显著,成功启动4个国际分中心建设,深入研究平台顶层设计方案,打造国际知识中心平台“1.0正式版”并实现上线,举办多次国际培训和学术论坛等活动。
(三)多维度、立体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基本形成
4年来,我们积极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代表中国工程科技界,积极主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引进精品、推出精彩,在与各国工程科技界一道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是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2015年以来,连续与美、英两国工程院联合举办两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各国学者围绕能源、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健康、安全、教育等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探讨交流如何发挥工程科技优势造福人类。中国学者在会上的发言受到高度重视,中国大学生参加“学生日”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成立了丝路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国际科技培训40多场,培训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学员。
二是探索创新双边国际合作机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与法国科学院、法国技术科学院联合研究编撰中法核能报告,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发表,获得了广泛关注。与英国皇家工程院签署了“牛顿基金”的合作协议,在中英两国政府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参与中英科技创新合作系列活动,迈出科技外交主动布局的历史性步伐。
三是助力中国科学家走上世界科技外交主战场,不断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2016年,在北京主办了“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全体成员大会”。刘德培院士作为首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医学科学院双主席之一,并按轮值规则成为国际科学院组织(IAP)的双主席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获任国际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或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当选为国外工程院院士。
院士们!同志们!
过去的4年,我们开拓进取,砥砺奋进,奋发有为,蹄疾步稳,围绕院士队伍建设和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两个中心任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广大院士守正笃实、不忘天命,靠的是全国工程科技界的辛勤奉献和各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靠的是机关各位同志们的涓埃之功。在这里,我代表主席团,向全体院士、向为工程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各位院士和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院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繁重任务,支撑中央科学决策的本领还需进一步提高;改进完善院士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化落实;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院士队伍还需持续加强。
本届院士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院主席团、院领导班子。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工程院工作新局面!
院士们!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描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愿景,绘制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十九大确立的宏伟目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代新伟业新征程,我们肩上,承载的是一代又一代工程科技工作者战天斗地写春秋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今天上午在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衷心拥护并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不断推动工程科技事业阔步前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号”巨轮驶入了新的水域,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正以昂扬的态势跨入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中国工程院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新的气象、新的作为,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务实行动。以不断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两方面的任务为主线,坚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持发挥院士的主体作用,坚持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院士们共同绘制的伟业蓝图变成现实,让工程院“天命”的火种一年又一年接力传承、一代又一代发扬光大。
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8-05-30 第3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