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鹏 田中野 来源: 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18/5/16 13:45:56
选择字号:
2018就业季:在“抢人大战”中理性求职

3月24日,新疆2018届高校毕业生校园双选招聘会在新疆农业大学举行,270家用人单位提供9500余个就业岗位。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虽然只是应聘南昌某大专院校的普通教师岗位,南昌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贺玉涵却发现,参加面试的竞争者除了来自武大、复旦等名牌高校的毕业生,还有一位英国海归。经过两轮笔试、一轮面试,贺玉涵还是没有等到入职电话,她不得不继续投简历,重新开始找工作。
求职的焦虑在整个毕业季蔓延,催促着毕业生四处奔波,忙个不停。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800万大关,预计将达到820万人。而这似乎早已不会再引来一片惊呼,近十年,全国毕业生人数持续递增,仅仅用了4年时间又增长了100万。
今年的就业形势有什么新特点,就业压力是否会随人数增加而增加?求职时,毕业生们最看中什么?遇到求职困难,又该如何理性应对?
1.劳动力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这次,浙江大学毕业生邹宜桢将简历全部投向了北京、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我爱快节奏,二、三线城市会让我感到无处使劲,我不想消磨掉年轻人应有的拼劲儿”。在许多毕业生眼里,一线城市机会多、视野广,更能锻炼人,是他们求职的第一选择。
行业、城市、待遇就像不同的变量,左右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选择。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近5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文书告诉记者,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55万人提高到2017年的106万人,年均增长9.8%。照此计算,2018年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能够吸纳116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可能比去年略有放缓,但劳动力市场需求依然强劲,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有保障的。”高文书认为,如果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2%(去年为91.6%),则只需要6.5%的经济增长率即可实现;如果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能够达到6.7%,则将能够实现77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年就业率预计可达到94.8%。因此,只要2018年经济增长率能够保持在6.5%甚至稍低的水平,就能保障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尽管整体就业形势向好,但是高文书坦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非重点院校、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和部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身上,他们将面临较为明显的就业困难。
2.新一线城市成“新宠”,“抢人大战”持续升温
西南财经大学的刘云即将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尽管老家是东部城市,但她却选择留在成都,并顺利通过了一家国企的面试。在成都街头,“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的城市宣传语随处可见。
近两年,成都、武汉、杭州、长沙等“新一线”城市抛出花样繁多的优惠福利措施,吸引年轻人的到来。武汉提出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的口号,高校大学生只要在武汉就业3年就可以拥有本地常住户口;长沙的引进人才只要在本地创业或者有三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就能拿到最高100万元住房补助;福州给予应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住房补助高达15万元,购买人才公寓可以直接打七折。
几天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朱一鸣特意从外地赶到长沙,办理落户手续。他只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就顺利拿到了新的户口页。工作日里,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要接待大量前来落户的大学毕业生,办理落户的预约号通常在一个上午就会被拿光。2017年,长沙户籍人口较上一年增加了27.3万。
推出落户便利政策,甚至“送房送钱”。从数据上看,各地吸引人才的新政确实效果明显。
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2017年的常住人口较2016年增加12.71万人,同比增长0.79%;户籍人口增加了36.4万人,同比增长2.6%。武汉市的成绩也十分亮眼,根据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留汉人数30.1万人,是2016年的3.1倍;大学生在汉新落户14.2万人,是2016年的9.6倍。截至2017年年底,武汉户籍人口总数853.65万,为历年最高值。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表示,一线城市交通拥挤、自然环境较差、房价高等外界因素使得更多大学生开始关注环境更好、生活节奏稍慢、发展迅猛、新兴行业逐步兴起的新一线城市,致使新一线城市逐渐成为毕业生的“新宠”。
“抢人大战”的背后,本质是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年轻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城市的年轻劳动力供给捉襟见肘,部分城市缺工明显的问题凸显。高文书表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城市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众多新一线、二线城市展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势。“优惠政策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活环境,让人才安心在落户城市生活和工作,既要给人才以待遇,更要给人才以机遇。”高文书说。
3.大学毕业生求职越来越理性
从今年开始,毕业生群体的主体成了95后。整天坐在办公室“朝九晚五”的节奏,与时下互联网思维显得并不契合。
他们到底喜欢哪些行业?找工作时会着重考虑哪些因素?
北京大学毕业生骆天鹏并不看重薪酬,“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略有结余就行”。打算长期留在北京工作的他最在意的是发展前景,“钱可以慢慢赚,但是机会稍纵即逝”。
东北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报告2016—2017》指出,毕业生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兴趣爱好、工作稳定、工作地点,比例分别为46.34%、20.91%、9.39%、7.61%和6.91%。毕业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至6000元,实际月薪为4820元。
王占仁认为:“毕业生求职属于一种典型的‘生存性发展’,现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越来越理性,他们会从生活压力情况、专业能力匹配、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综合评价后,再进行选择。”
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信息、教育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雇用大学毕业生比例持续上升,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雇用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下降。
近年来,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互联网行业吸引了大量大学毕业生的加入。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陈志航也想找一份互联网行业工作。“信息化产业比传统行业的发展前景要好。”在他看来,进入这一行业就意味着相对高薪和广阔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服务业和其他一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产业链中不断融合,人才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高文书表示,互联网行业就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这正符合大学生人力资本高的特点。
“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择业偏好明显;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多数不愿意从事普通劳动者工作,工资预期也高于普通劳动者平均水平,容易形成市场中一方面中低技能劳动者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区域选择上较多地集中在公共设施完善的一、二线城市,导致部分大城市人才过剩,而很多三、四线城市人才紧缺”。面对这些情况,高文书建议,需要建立起针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课程,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念,将个人爱好与专业能力合理匹配,同时积极到基层岗位就业,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就业。
(本报记者 陈鹏 本报通讯员 田中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