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华
■本报记者 温才妃 见习记者 许悦
你能想象将一个7寸大小的实验电路板与电脑连接,不到一分钟的工夫就搭好一个简易的“实验室”开始实验吗?这件令人大呼神奇的事,对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王丹叶来说,早已成为学习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这款神奇的电路板就是由南航与德州仪器共同研发并推出的“口袋实验室”,它打破了传统固定实验室的概念。“它用起来很方便,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完成实验,不用再一趟趟跑实验室。”王丹叶骄傲地说。
其实,在国内较早使用“口袋实验室”,只是《电子线路》课程主讲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南航教授王成华探索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这位教改“探路者”及其团队的故事要精彩得多。
自主学习搭平台
一间教室内,王成华正在为学生授课,板书与PPT有机结合,同时他能精准抓住学生问题所在,简练的语言切中要害并将其各个击破,令学生大为叹服。
然而,王成华并非“神算子”,能够未卜先知,只是学生们在线上自主学习的反馈数据将问题轻易暴露在了他的面前,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如今的教学,早已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模式,线上学生自主学习与线下师生研讨相结合,才能够事半功倍。”王成华说,在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关键。因此,王成华及其团队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电子线路》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学生依托互联网SPOC平台,自主安排时间、自行调整进程、自由提问讨论,随学随练,通过网络反馈的数据反映了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线下课堂,针对要害一击必中,避免了许多重复劳动。
“王老师上课避免了基础知识的重复,讲解的更多是知识的延伸与灵活运用。同时,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巩固知识点,照顾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王丹叶说。
不论是“口袋实验室”还是网络SPOC平台,王成华都在竭尽全力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自由实践的平台,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自主性,做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正是因此,王成华主讲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其他班的学生也会来旁听。早在2004年,王成华主讲的《电子线路》课程就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思维方法促成长
王成华的教学方法听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不易,因为其中凝练着一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教师的教育理念。
王成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南航旨在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方法与研究方式。
将研究型教学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王成华在教学上总结凝练出了“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兴趣,激发动力;搭建平台,师生从游”三维一体的新模式。何谓师生从游?他解释,就是将学生带入科创与竞赛视野,为他们提供科创与竞赛指导;吸引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科研的环境中促进学生成长。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生崔益军就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之一。他自言“不太会考试”但热衷动手设计,他的这一特点很快被王成华“捕捉”到。“硕士生、博士生创业的人不多,但王老师支持我、指导我不断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如今,崔益军可谓“年少成名”——创办南京宇牧科技有限公司已六年,连续两年获得“挑战杯”金奖,在“互联网+”江苏省赛上摘金,成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王成华说:“创新只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抓住科创、竞赛、科研等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2014年,王成华和东南大学联合申报的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培养团队生力军
“专业知识有深度,学生指导有广度,育人有温度”,刚刚毕业留校工作的芮康康说出了王成华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心声。
对于青年教师刘伟强来说,无论是在青葱的学生时代,还是在成为教师以后,王成华都是他人生中的导师和指路人。
2003年,还在南航读本科的刘伟强已经从王成华的课堂中感受到了其教育理念的领先性,“不少教师还在照本宣科,而王老师的课已结合了很多研究型课题”。
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回校任教的刘伟强果断地加入了王成华团队,“我作为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王老师每堂课都会耐心地带着我一起进入课堂。我观摩了王老师的授课方式整整两年,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已成为院长助理的雷磊回忆起刚毕业留校的情景。“还记得我第一次科研出差就是跟着王老师,并做了工作以来的第一场讲座。当时初出茅庐、手足无措,是王老师的鼓励让我在科研上愈加有信心。”他说。
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帮助青年教师答疑解惑,让他们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成长,组建培养起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正是王成华31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工作。对于团队中的青年教师,王成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年轻人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很多挫折,作为老教师如何帮助并指导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是我们应尽的义务。”2010年,王成华领衔的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中国科学报》 (2018-05-15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