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杜新豪
范先佐
■本报记者 韩天琪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毕业答辩季。近日,科学网博主信忠保在《学位论文质量下降堪忧》一文中坦言:“与往年比,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感觉在急剧下滑。”“写作规范仍旧是大问题,各种幼稚低级错误,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文字写作水平非常低劣。单从写作文笔来看,甚至不如高中生的作文。”“论文看不出热爱和用心,满屏看到的是机械、呆板、仓促、急躁、焦虑、侥幸、敷衍以及一个低俗拙劣的功利主义者。”“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缺失。”“论文质量把控制度失效。”……这些观点一经发表,立刻引来了导师和学生们的关注。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的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有什么好办法呢?《中国科学报》记者围绕上述问题采访了专家。
精英教育不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新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差是一个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是硕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下降。
“硕士和博士应当是精英教育,但现在的招生规模太大了。”范先佐提出,大量扩招带来的三个弊病极大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首先,师资无法保证。原来,硕士生导师的资格非常难拿,要经过很多审核和评比。但现在招的硕士生太多,师资跟不上,必然导致培养质量下降。其次,同样由于扩招,学生的生源相比过去而言有所下降。最后,扩招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硕士学位的‘含金量’下降,给硕士生就业增加了不少困难。”范先佐介绍。
据范先佐了解,目前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小学延伸到高校,“主要是指二本、三本,这些学校的就业压力很大。考研率被当作解决学生就业的一个办法。有些学校甚至在大二就开始组织学生备考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高校应当培养的本科生核心能力越来越差,间接导致硕士生的生源质量差”。
同时,正因为硕士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多人读硕士不是为了追求学术,某种程度上是把自己的学历层次提高一点好就业。很多硕士生将更多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必然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比较差。”
杜新豪也认为,扩招带来的弊端在硕士生教育上体现最显著的一点即学术型工作的学历要求“水涨船高”,“以前优秀的硕士可以找到学术岗位的工作,但现在几乎不可能了”。这直接导致了“即使学术型硕士,也不一定是按照学术的方向培养。好多人读硕士也不是为了从事学术研究,只是为了增加找工作的资本”。
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硕士学位论文正在沦为‘鸡肋’。”熊丙奇感叹,有人认为应该写,如果不写的话硕士生质量就更低了,也有人认为没必要写,如果抓好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用不着论文环节为硕士生质量把关。
熊丙奇提示,对于硕士需不需要写论文,论文质量如何把关一定要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定位来进行区别性对待。
“国外很多大学在硕士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修读年限也相对较短。”熊丙奇介绍,比如英国课程硕士是一年,美国有的硕士项目是一年半,基本不要求学生撰写学位论文。其培养方式主要通过修读研究生课程,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严格要求来保证硕士教学质量。
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如此现状,专家们认为硕士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分流思路是一个好的方向。”范先佐建议,硕士阶段应当承担两个功能:一是为了博士阶段发现人才,让学校和导师去发现学生是否有培养前途;还有一种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硕士,为将来就业作准备。
“本科毕业,如果只是想提高学历找工作,就全部改为专业硕士,想读博士的话,直接申请博士项目。”杜新豪认为,这样既可以兼顾到真正想做学术的人,又可以兼顾到想提高一个学历层次好找工作的人。“我们可以向国外学习的是缩短硕士修读年限。我们目前的三年制硕士,对于想继续读博士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和找工作的人来说,都有点浪费时间。比如说研一时可以进行二次选择,如果想找工作的可以选专业硕士,多掌握一些应用性和技能的东西;如果想读博士直接转博,进入正规的学术训练。”
熊丙奇提出,要“加强导师制”,导师要为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如果是专业硕士和课程硕士,要加强课程质量的建设,由此保证质量。而学术型硕士要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学术训练,从培养角度带学生”。
“不能把提高硕士论文质量作为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手段。硕士培养制度的改革是最重要的。”杜新豪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8-05-14 第7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