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17 9:05:50
选择字号:
“防治荒漠化不是口号是责任”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张凤莹(右一)和同伴在会议现场用翻译器和法国人交流。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烈日当空,一望无垠的沙土上是将其牢牢锁住的网格,细小的植被顽强地扎根其上,为黄色的沙漠世界带来点点绿意。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伊金霍洛旗和库布其沙漠达拉特旗防治荒漠化现场,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群青年正是前来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青年论坛的代表们,而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2016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张凤莹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防治荒漠化现场,我深深地被自然的力量所震撼。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原来防治荒漠化的网格能够为荒漠带来这么大的改变。”张凤莹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感叹道。

内蒙古姑娘的家乡会议行

张凤莹的家乡是有“金朝阳,银赤峰,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称的内蒙古赤峰市,而此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青年论坛的举办地正在距其一千多公里外的鄂尔多斯市。

据了解,这是缔约方大会首次举办青年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土地、青年和可持续发展”,旨在激励青年人关注并投身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事业。

“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青年代表推荐名额只有20个。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我还没有想那么多,但当得知是有关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会议,而且还是在鄂尔多斯召开时,我真的特别激动。我是内蒙古人,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争取到这个机会。”张凤莹说。

张凤莹怀着对家乡的满腔热爱,在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学校团委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得到了这次机会,踏上了特殊的回乡之旅。“对于我,参加这次大会的经历弥足珍贵。此次青年论坛属于中国高校的青年代表名额仅有4个,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张凤莹说,在参加大会青年论坛前,她认真阅读了会议议程和主题,学习、研究了荒漠化防治的相关材料。由于会议上有很多国际友人参加,为了方便沟通交流,她更是拼命练起了英语口语。

“但事实上,参加了会议我才发现,英语口语好坏并不重要。只要你真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都会认真倾听,给予你最大的包容。”张凤莹说。

防治荒漠化的商业思考

对于张凤莹来说,这场难得的缔约方大会青年论坛十分与众不同,尤其是在分组讨论环节,更是充满了意外与挑战。

分组讨论环节共分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非营利组织、科研机构、商业、个人六个小组,各小组从这六个不同方面讨论如何防治荒漠化。“会议到分组讨论环节时,工作人员直接传递了分组名单。通过没有任何预兆的随机分配,我被分到了商业组。”张凤莹回忆道,对于她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分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在此之前,针对防治荒漠化的问题,她了解较多的是非营利组织和科研方面,并不具备商业相关知识和经验,这让张凤莹顿时有些无从下手。

在短暂的“宕机”后,家乡赤峰的玉龙沙湖给她带来了灵感。

玉龙沙湖是一个著名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那里同样拥有着高大的沙丘,但是由于景区根据沙地地形特点开发设置了野外露营、滑沙、徒步穿行等沙地项目,使得原本无人问津的沙漠变成了户外运动旅游胜地。

“作为旅游景点,影片《万物生长》也曾在这里取景,更为玉龙沙湖增添了人气。”张凤莹说。

家乡沙漠旅游景点的成功,给了张凤莹很大的启发,她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有关沙漠旅游资源产业化的观点。在她看来,沙漠旅游资源产业化具体是指在适当的地区,利用沙漠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如开发沙漠越野、滑沙、沙漠真人CS等旅游项目,从开发选址、融资建设到实施运行,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宁夏沙坡头、赤峰玉龙沙湖等荒漠地区都是此类项目的成功实践者”。

由此及彼的灵光一闪,让问题迎刃而解,促成了张凤莹防治荒漠化的商业思考。

不能只“吆喝”的社会责任

短短几天的会议行程,除了面对突发挑战的智慧解决,张凤莹最大的收获,是从其他国际青年代表的身上深深地感悟了什么是热爱、什么是责任。

“在我们实地参观防治荒漠化现场的时候,一位外国青年代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凤莹说,在现场,除了距离较近的试验点外,还有一处很远的试验田。但由于时间和距离的限制,组织者建议参观人员不前往,仅在近处考察试验材料即可。然而一名黑人小伙却不想放弃这样的机会。“在沙漠里奔跑很累,但是他真的是一路飞奔过去,认真地观看,然后又飞奔回来。看着他脸上兴奋的表情,大家争先恐后询问他具体的情况,不由得赞叹‘热爱才会让人如此积极主动’。纵使路途艰险、千沟万壑,也不能阻挡他对防治荒漠化治理的热情。”

据张凤莹介绍,此次参会的外国青年代表基本上都是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他们很年轻,只有二十一二岁,但是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对责任的担当和对自然公益事业的热爱。

“反观我国的同龄人,在这个阶段可能在读书,在考虑未来的工作、住房,思考更多的是个人问题。社会问题意识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要相对少一些。”张凤莹分析道,在国外,很多青年是真正地去做一些实事,他们带领当地儿童种树、修缮房屋,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了长期的服务机制。这也使得他们在各种会议上很有发言权。而在国内,有些志愿服务活动更注重领域的广泛、数量的多少、新闻推送的点击量,并未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质量有待提升,希望可以学习国外的优秀青年,脚踏实地做实事。

在张凤莹看来,防治荒漠化和类似的社会、自然问题并不是只有相关专业、具备特殊技能、高端的研究人员才能做出贡献,青年也应行动起来,“大事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做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一张纸、不用一次性筷子、用手绢代替纸巾等,这些微小的事情却不难。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青年人应该为改变世界积极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8-04-17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