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3 9:25:48
选择字号:
取消加分:深化高考改革的问路石?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高考奖励性加分项目不是简单的取消,而是改革。取消加分后,这些奖励项目纳入到了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改革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个性和特长培养。

■本报记者 王之康

对于高考加分,很多人都不陌生,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都是加分项目。而在不久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这些加分项目在全国性高考中统一取消了。

然而与此同时,奥赛、科技竞赛这些“特长”却仍然充当着名校的“敲门砖”,多所高校最近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显示,对有竞赛、文学、艺术等特长的学生依然青睐有加;浙江省各院校即将开展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对此类考生也提供了较大的政策优惠。

那么,为什么加分项目会在全国性高考中被取消?在教育部发布《通知》的背景下,为什么有的高校却敢“顶风作案”,仍旧在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中提出奥赛等条件?这样的“矛盾”对于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取消高考加分,重公平减负担

说起来,此次全面取消高考鼓励性加分在4年前就有了迹象,当时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明确提出,2015年1月1日之后的体育特长生、参加竞赛获奖学生等将不再获得全国性高考加分。

“这是国家严格按政策实施节点推进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的改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今年的高三学生都是2015年9月入学的。

而之所以取消高考加分,在熊丙奇看来,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是治理高考加分造假,推进高考公平。多年来,高考加分一直遭遇造假质疑,成为舆论焦点。教育主管部门也曾多次对高考加分进行瘦身,但依旧难以杜绝,彻底取消也正顺应了舆论呼声。”熊丙奇说,另一方面是治理“加分教育”,“所谓‘加分教育’,指的是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加分去上特长培训班,这让特长加分变得十分功利,也增加了学生负担”。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倪振民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一个国家要搞教育,首先要花最大的努力保证其公平性。教育部作为新政取消高考加分项目,我认为更多的是基于教育的公平性。”倪振民说,在当前,家长既希望孩子发展得好,又希望减轻其负担的情况下,这一新政则倾向于百姓需求,以公平为出发点,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坐标,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质量而又不增加负担。

事实上,高考加分政策是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在某高校招生办主任张一洋看来,它“本来是一个积极因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不只是一个模式的‘产品’,而是有更多追求和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变了味儿”,不仅弄虚作假层出不穷,还慢慢地养成了一种风气,比如“全民奥赛”。

“公平性自然也随之受到了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最终使这个积极的政策变成了一个功利性的引导。”张一洋有些无奈。

自主招生政策倾斜,实际并不矛盾

既然高考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么多弊端,为什么教育主管部门只取消了全国性高考的加分项目,却并没有对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予以明确规定呢?

事实上,当前的情况是,依然有很多高校将其作为选才标准。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以上的考生。再如浙江工业大学将普通学生报考“三位一体”的条件定为学考7A以上,而特长生要求则降低到5A以上。

对此,张一洋认为,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加分项目依然是目前90所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考虑内容。它是指只要学有所长,仍然可以在自主招生的环节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只不过通过加分项目进入高校的学生数量大为减少了,总体不超过5%。”张一洋说,这也就让各类竞赛从一种“全民运动”变成一小部分真正有爱好、有能力的人的项目。

熊丙奇也表示,这样的“顶风作案”实际上恰恰是让各类竞赛回归了其本身的价值。

“国家层面取消奥赛获奖加分,是治理全民奥赛。因为获得奥赛奖励就可以获得政策性加分,报考任何大学和专业都认可,哪怕特长与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熊丙奇说,因此有些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培训,其实只是为了获得加分,而并不重视孩子兴趣培养,但大学自主招生关注奥赛获奖学生,是由大学来评价学生的特长与其招生要求是否相吻合。

比如一名学生获全国生物竞赛二等奖,按原来的加分政策,将加20分参加高考录取,报经济学、管理学专业都认可。而高校自主招生则由学校测评其特长,如果这名学生申请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大学就可能不认可该竞赛成绩,而且要进行面试,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只有达到了一定要求的学生,大学才会给予一定的录取优惠。

权力下放高校,有利双向选择

对于《通知》取消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而不少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依然青睐于招收有竞赛、文学、艺术等特长的学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认为,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再规定高校自主招生中取消或不取消,因为这些竞赛是高水平的,确实能够甄别、选拔出一些在某学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权力已经下放给高校了,它们可以自己选择”。

实际上,也确实有高校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取消了竞赛、得奖、专利等的优先资格。比如武汉大学。往年,该校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上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各类竞赛名次、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成果的,享有优先资格。今年则删除了这方面的内容。只是部分全国性竞赛的获奖学生依然有笔试免考的优待。

“对教育部来说,取消了这个引导性规定,不仅有利于消除高考加分可能带来的造假和不公平的负面影响,也可以逐步扭转中小学教育的恶性竞争、过度补习等混乱现象。”郑若玲说,学生对待奥赛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功利,而是会逐渐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特长,并以自己的特长选择大学和专业。

而且取消高考加分后,“对于有学科特长、体育特长、艺术特长以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并不是不再关注,而是通过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录取并加以关注”。熊丙奇说。

比如,北京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显示,数学英才班招收“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普通高中二年级在校学生”,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取得优异成绩者;有数学特长,并在国内外数学专业相关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各所大学的发展趋向是不一样的,有综合性的,有工科的,有理科的,也有文科的,更有艺术特色或体育特色的,它们都希望能够招到与自己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对象,也就是有特长的学生。”倪振民说,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人天生有其学习的优势,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来说,就是人有“多元智慧”,也就是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都是各有特色的,并不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产品。通过自主招生,他们也能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学校。

建立多元标准,还须深化改革

不过,目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仍然和统一高考录取嫁接在一起,自主招生只是给一部分学生录取上提供优惠。因此,它还是被一些人理解为变相的高考加分,导致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主招生,进而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各类竞赛。

在张一洋看来,这些加分项目在自主招生中只是进入高校考核范围的一个门槛,或者说只是一个参考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最终是否录取一名学生,都是通过综合评价才能决定的,除了关注其一技之长外,还会关注心理状态、身体状态以及学习状态等。

“高考奖励性加分项目不是简单的取消,而是改革。”熊丙奇说,取消加分后,这些奖励项目纳入到了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改革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个性和特长培养,还要在新高考改革中加大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力度”。

张一洋认为,当前的高校招生制度仍然以总分优先,这样,大家必然都要想方设法地去争分。“所以,我觉得应该建立多元录取标准,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去尝试其他录取形式。”

对此,熊丙奇说得更加明确。他呼吁要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机制。“可以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由自主招生高校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大学,大学结合申请学生的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查、中学特长、中学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作选择。”由此,便可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改变特长生自主招生是获降分录取优惠的社会观念,使特长成为评价学生的“一元”。

“由于有统一高考分数做基础,学生和学校双选,只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全可以保障这种录取方式的公平公正。”熊丙奇说,先用90所高校的5%名额试点,成熟之后可以增加高校和名额,由此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深化改革,基础教育从千校一面办学到多元办学、个性化办学,促进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8-04-03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