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8/4/2 8:55:30
选择字号:
反对学术近亲繁殖:不能“一刀切”

范先佐

陈学雷

■本报记者 韩天琪

在国际学术界,“近亲繁殖”一直被学术共同体所反对,因为学术近期繁殖会给学术的交流和融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也有很多研究生导师表示,留用自己的研究生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对整个团队的人才培养成本、团队磨合来说也有一定积极影响,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做法对待“学术近亲繁殖”呢?

学术近亲繁殖的利弊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学术近亲繁殖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原因。

“我国以前学术近亲繁殖的现象是存在的,究其原因还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比较少,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更困难一些,留用自己的毕业生对学术研究队伍的稳定有好处。短时期来看对学术队伍的建设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范先佐解释。

但从长期来看,学术近亲繁殖还是有其弊端的。“长期来看,学术近亲繁殖使得各种思想、观点很难得到融汇和交流,因为学科的发展进步往往是在各种观点碰撞的前提下产生的。”范先佐表示,正是因为学术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才纷纷出台措施防止学术近亲繁殖的现象发生。

“反对学术近亲繁殖,是增加研究单位研究方法和方向的多样性。如果大家都在一个单位中从事同样的研究,研究的面会比较窄,会局限研究工作的视野,从而带来弊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国外防止学术近亲繁殖的做法比较值得借鉴,国外高校原则上不鼓励博士生留在毕业院校从事教职。一般的做法是敦促博士生去其他高校和研究院所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毕业院校任职。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术队伍中的年轻人可以在不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受到学术训练,博采众长。”据范先佐介绍,我国近几年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国内大部分高校也规定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原则上不能直接留校任教。

“一刀切”要不得

不过范先佐也注意到,对很多PI制的研究团队来说,直接留用自己团队的研究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磨合成本。“关于是否可以直接留用自己研究团队或学校培养的研究生,我认为不能绝对化。如果直接留用可以让年轻科研人员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不一定必须从其他渠道进行招聘。但是,如果长期留用自己研究团队的学生是否合理就值得商榷了。”

陈学雷认为不应该过于夸大学术近亲繁殖的问题,“实际上现在做研究的很多环节需要团队协作,团队需要专业的相近性。如果一个学术单位中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不一样,也难以形成研究团队。所以这需要综合考虑,要考虑‘度’”。

“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注意不要‘一刀切’。”陈学雷表示,“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学术共同体能够判断学术近亲繁殖的现象是否比较严重。”一个团队,老中青三代都是有的,这是比较理想的人才梯队配置,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定位和角色都是明晰的,不会产生明显的恶性竞争。

从硬指标到学术共同体

“国内现在在防止学术近亲繁殖方面借鉴了国外的做法,一般是不留用本校毕业的研究生直接任教的。”范先佐认为,这是防止近亲繁殖的一种做法。但“不能简单把是否是自己学校毕业和自己研究团队培养作为是否留用的绝对硬性标准,这会带来其他问题”。范先佐坚持,还是应该以其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的完整程度和所达高度作为依据,而不是绝对地以毕业学校和导师作为衡量的维度。

陈学雷坦言,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更愿意招聘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科研人员,除去防止学术近亲繁殖的考虑,还因为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科研人员更加“优秀”。“不过这种‘优秀’不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陈学雷建议,国内的相关管理部门和政策制定不要有太多的限制,而是根据科研人员的真实水平来评价。“有好多政策为了防止人情压力,防止学术近亲繁殖,过多地依赖指标。我认为还是要相信我们的学术共同体有公正评价的能力,管理部门对指标的依赖要减轻。”

陈学雷介绍了美国防止学术近亲繁殖的一个有效做法。“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地方是可以在招聘时引进一个学术团队,但学术团队中的人不一定同出一所学校或门派,这样的好处是他们既可以发挥各自在学术上的优势,又可以团队协作。”

《中国科学报》 (2018-04-02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