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3 10:00:59
选择字号:
琥珀里有只“煎饼鸟”

根据吸蜜蜂鸟复原的“煎饼鸟”    毛宇昂绘

根据吸蜜蜂鸟复原的“煎饼鸟”    张宗达绘

”煎饼鸟”标本自然光照片与荧光照片   邢立达供图

“煎饼鸟”标本与微CT 图像对比   邢立达供图

 

“煎饼鸟”羽毛特写    邢立达供图

这个薄薄的“煎饼鸟”成为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鸟类琥珀标本。

在今年2月下旬出版的《科学通报》(英文版)杂志封面最抢眼的位置上,是一片薄薄的琥珀,透过金黄色的光芒,琥珀中一只几乎完整的小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也许是因为自然风化,也许是因为矿工的疏忽,这枚琥珀沿着冠状面剥蚀了。如果用人体打比方,就是竖着被“削”掉了前半身的一小部分。所以,这个古鸟琥珀不像常见的琥珀那么厚重,而是薄薄的一片。也正因如此,琥珀中的小鸟得到了一个可爱的昵称——“煎饼鸟”。

机缘巧合让“煎饼鸟”损失了部分皮肉,但也因此暴露出了它身体内部多个区域的解剖细节。这让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因祸得福,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观察古鸟的独特视角。这个薄薄的“煎饼鸟”也成为了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鸟类琥珀标本。

琥珀中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煎饼鸟”琥珀标本长7厘米,产自缅甸北部著名的琥珀产区克钦邦胡冈谷地。根据火山灰测定,它大约形成于1亿年前,也就是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那时,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会被柏类或者南洋杉类植物的树脂包裹,然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保存至今。

“煎饼鸟”的研究团队是个国际组合,汇集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黎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Ryan C. McKellar)和中国台北市立大学教授曾国维等学者。

“我们团队的成员从此前研究恐龙琥珀、古鸟琥珀时就在一起了,是行业内最好的一批专家,大家各有所长,有人特别擅长研究琥珀,有人特别擅长研究羽毛,还有人特别擅长做3D模型重建。”邢立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而此次的“煎饼鸟”并不是这个国际团队第一次与鸟类琥珀结缘。2017年6月,该团队就宣布,有史以来首次在琥珀中发现雏鸟标本。

那块古鸟类琥珀珀体很大,约有9厘米长,容纳了接近完整的一只古鸟类的头部、颈椎、翅膀、脚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关的软组织和皮肤结构。这些保存下来的软组织除了各种形态的羽毛之外,还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睑以及跗骨上极具细节的鳞片,这为古鸟类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这项研究成果一发表,就引起了众多的关注。

“与2017年6月我们发现的那只琥珀中的雏鸟相比,‘煎饼鸟’暴露出来的头颈部区域,保存着更长更密的羽毛。”邢立达介绍说,“这些羽毛中包括‘初级飞羽’,有窄而深的羽轴和羽支,羽片已经闭合。这说明‘煎饼鸟’长着可以飞翔的硬质羽毛,也说明它已经不是刚孵化出来的雏鸟或幼鸟了。也就是说,‘煎饼鸟’虽然还未成年,但已经是一只过上独立生活的小鸟。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琥珀中发现的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它被树脂包裹时还活着吗?

相比蜥蜴类,目前缅甸琥珀中的鸟类包裹物是极为少见的。“全世界的古鸟类琥珀目前可能只有5~6个,其中约有一半在私人收藏家手上。”邢立达说。

对这只得来极为不易的“煎饼鸟”琥珀,研究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他们通过X射线三维扫描重建了“煎饼鸟”的骨骼构造,从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煎饼鸟的头盖骨基部、脊柱(约5个颈椎和8个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桡骨和尺骨)、骨盆区域和股骨。虽然缺失了一部分左侧的翅膀与腿部,但这只“煎饼鸟”仍然是迄今为止缅甸琥珀中发现的最完整的古鸟标本。

研究者还利用北京同步辐射中心的X射线荧光成像技术获得了“煎饼鸟”化石脖子附近出露断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图。在这部分区域中,铁、钙、钛、锌、砷、锰等元素的分布与“煎饼鸟”化石呈现出来的形态高度吻合——骨骼所在的区域富含钙和钛元素,而在覆盖着琥珀大部分区域的软组织区域,铁和锰等元素的浓度最高。这些信息对研究者了解琥珀包裹物的琥珀化有着重要的帮助。

“煎饼鸟”的形态栩栩如生,那么它被树脂包裹的时候还活着吗?

“这也是我们很好奇的问题。”邢立达表示,“我们没有在‘煎饼鸟’的腹腔里找到任何内脏器官,只发现了许多破裂的乳白色遮蔽物。这说明‘煎饼鸟’在被树脂裹住之前已经死亡一段时间了。它的腹部和软组织已经风化,琥珀中尸体旁边的甲虫、虫粪和植物碎片,都暗示着这枚琥珀是在森林的地面,或是接近地面的地方形成的。也许这里面的一些昆虫还扮演过清道夫的角色,不过这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确认。”

对理解古鸟类演化有重要作用

让研究者们兴奋的还有,与此前发现的雏鸟遗骸和孤立的鸟翅膀相比,“煎饼鸟”所有保留下来的骨骼都互相关节(注:互相关节是专业名词,即骨头一块接着一块,没有散开的意思),这为他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解剖学信息,对古鸟鉴定非常重要。比如,研究者就发现,“煎饼鸟”的耻骨呈U形,中部强烈凹形,耻骨末端的耻骨脚较短,这些都属于反鸟类的特征。“遗憾的是,因为骨骼信息不够,我们还无法确定‘煎饼鸟’是否是一个新物种,还是属于反鸟分类中的哪个已知的属种。”邢立达表示。

反鸟类是出现在白垩纪的一类相对原始的鸟类。与现生鸟类相比,反鸟肩带骨骼部位关节组合的凸凹情况正好相反,所以被称为“反鸟”。“反鸟”是在1981年由英国鸟类学家沃克命名的。当时沃克正在对发现于南美阿根廷萨尔塔省伊不瑞特地区的一批白垩纪晚期的鸟类化石骨骼堆积物进行研究,最终他根据这些鸟类骨骼保留进行形态比较,将这批鸟类化石材料命名为“反鸟”。

反鸟类是中生代十分重要的鸟类,它们的相关研究,对于认识鸟类的早期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反鸟类是鸟类演化的重要分支,从白垩纪早期便出现了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它们的拇趾与其他三趾对握,适宜树栖;有着较强的飞行能力,当其他鸟类还在为飞行而进行爬树和短距离滑翔的反复锻炼时,反鸟就已经是体态轻盈、善于飞行的鸟类了。但遗憾的是,在晚白垩世末期,反鸟最终与恐龙一道完全绝灭。

“包括之前发现的雏鸟在内,目前在缅甸琥珀中发现的古鸟全都是反鸟类。”邢立达介绍说,“煎饼鸟”虽然只有大约5厘米长,与当今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吸蜜蜂鸟一样大,但它的羽支相对羽轴的发散角更接近进步的飞翔鸟类,已经不是反鸟类中的更为原始的基干类群了。“‘煎饼鸟’标本的发现,说明缅甸琥珀中反鸟类类群在白垩纪中期仍然存在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这对我们理解古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8-03-23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