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9 9:09:00
选择字号:
两会时评:让科学成为主流文化

 

■张文静

在中国,科学已成为一个热词。重大科研成果常见诸新闻报道,公众对一些科学家的名字耳熟能详,科学技术早已融入并改变着社会生活,成为公众了解科学最直观的切口。在某些语境下,“科学”一词甚至已脱离原本的含义,成为“正确”“合理”的代称。

但同时,对很多人来说,科学的面目又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为什么面对一些科学问题,有时会出现反差巨大的认知?为什么一些社会事务的“科学解释”总是模棱两可?为什么在世俗生活中,科学总是若有若无,甚至不如习俗、宗教的影响那么深刻?这些问题常常让人感到困惑。

事实上,一些伪科学内容只要披上一层迷惑性的外衣,比如冠以某机构科学家的名字,或是列上一些根本不通的专业术语,就会让很多人上当。从这个角度看,尽管科学已成为主流语境中的一个高频词,但仍算不上主流文化中的一员。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证、求是、理性和批判。如果只看到了科学的外表,却没有了解科学的内里,当问题换一种面目出现时,人们又会堕入迷雾当中。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同时改进科普的方式;既要传播科学知识,也要传递科学精神、思维和方法;既要陈述科研成果,也要呈现科学探索曲折的过程;既要点明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要提供他们运用的证据。

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建立对青少年培养尤其重要。这需要让他们参加探索性的课程,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其中所需的方法和工具,这远比简单灌输科学知识更加有效。

科学精神的传播离不开科学家与公众的真诚沟通。科学家群体不应该被“神化”,而应该“职业化”,让公众意识到科学家只是所有职业中的一种,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规律,需要抛开脸谱化的身份标签看待他们及其科研工作。

同时,对科学家来说,需要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与公众进行沟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即使对于那些仍在探索中的问题,科学家也不必因种种顾虑而三缄其口。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所说:“即使还没探索清楚问题,也应该告诉大家研究进行到哪一步了,还有什么样的盲点,还要多久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科学家要敢于实事求是,给老百姓知情权。”

在真诚沟通中传递科学精神的内核,才能让公众真正拥抱科学,让科学进入主流文化。

《中国科学报》 (2018-03-19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