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8/3/18 0:42:03
选择字号:
两会时评:为何做科研首先要有“情怀”

■胡珉琦

“对科学家来说,情怀是第一位的。”两会期间,面对科研人才恶意竞争、无序流动等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情怀,是以精神满足而非功利得失作为人生选择标准的一种美好品质。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它貌似站在了“规则”和“效率”的对立面。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科学家计算投入与回报、自由选择就职机构,无可厚非,那么为何还要把“情怀”摆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

薛其坤院士曾形容科学的魅力在于“能够满足人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思想和决策的自由”。单纯地追求智慧,自由地思考判断,这些特质或许仍是当今社会稀缺的“资源”。对社会而言,占据这样的“资源”既是一种创新活力的体现,更是一种难以计量的回报。对国家而言,这类“资源”的丰沛与否,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而这些并非单纯依靠市场之手就能够解决。事实上,纵观那些做出非凡成就的科学家,他们留给世界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更有理性的大脑和丰富的心灵。

在交通大学1957年从上海迁往西安前夕,能源动力科学家陈学俊把在上海的房屋全部上交,以示扎根黄土的决心。当时,许多像他一样的科学家选择扎根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不被曾经的优渥条件所牵绊。这些,无疑就是一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忘我精神和家国情怀。

当下,继续弘扬这种情怀的初衷,不在于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进而束缚住他们追求科学探索、勇于实现价值的手脚,而是要倡导一种价值导向的回归、精神家园的坚守、群体责任的彰显,让他们不在利益纷扰中迷失方向,不在时代急流中进退失据,既保持思想精神的独立,又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追求价值实现固然是他们所期待的,但更令他们关心的或许是公平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以及体面而安心的工作和生活。和科研人员谈情怀,不是为了回避科研环境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不断为科学事业注入精神力量和美好情感。

《中国科学报》 (2018-03-18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 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