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陆琦 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7 8:47:00
选择字号:
医药研发欠账多 代表委员建议国家给予支持

 

■本报记者 王佳雯 陆琦 丁佳

“流感是会死人的,国外每年都有很多流感导致死亡的案例。”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 研究院院长李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李林所说的话题与两会前在新媒体平台备受关注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有关。该文章不仅颠覆了人们以为流感“不碍事”的错误认知,更将人们求医问药时的窘迫展露无遗。面对侵害人体健康的病毒却无药可用,激起了不少人的担忧。

病有所医是大众内心的朴素愿望,然而谈到国内的医药研发,受访的代表委员却都避不开一个“难”字。

“研发一种药物非常艰难,往往需要20年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说。

在王松灵看来,药物研发周期长是企业在新药研制方面“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拿感冒来说,因为病毒总在变异,还没等药物研发出来,病毒就变种了。企业从经济效益等各方面考虑就放弃了。”

医药企业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投入药物研发,而科研机构也面临着因支持不足研究滞后的困扰。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以不久前暴发的流感为例介绍:“这次主要是乙型流感Y亚型病毒,而现在的疫苗并没有覆盖这种病毒,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没有‘提前量’。”所谓“提前量”,事实上就是研究未超前于应用,而是“追着需求跑”。

医药企业不愿投入,科学研究滞后于现实,在两会代表委员眼中,药物研发由于存在周期漫长、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国家给予更多支持才能补上“欠账”。

事实上,国外在药物研发方面已有较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系统的药物研发流程,也有着种类更加多样的药物产品,其经验值得借鉴。“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中药以及很多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发扬光大。”王松灵补充说。

王松灵认为,针对危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比如癌症、SARS等,可以通过国家行为进行适当支持。不过他也坦言,对于普通感冒这一类的疾病,国外也没有花很多经费研发相关药物。

然而,医药领域与其他研究领域有所不同,因为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担忧,医药研发能力不足会让百姓就医体验差,更让医生深受舆论压力困扰。所以,作为一名从医药卫生界转到科协界的“老”委员,刘玉村今年呼吁的仍是加强药物和医疗设备的研发。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卫星上天、高铁在轨、大船远航,但中国的医院里运转的医疗设备却几乎没有中国的产品,这些高端的医疗设备,基本都是通用、西门子、飞利浦、日立等外企生产的。”刘玉村举例说,检查费、材料费、药费构成了老百姓看病最贵的成分,这些钱大都被外国企业拿走,医生却背负了骂名。

“医生看病的时候经常问病人,你是选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刘玉村坦言,就医过程应当体现人文关怀,因为国内药物、医药设备研发不足而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了类似商业行为的体验,最终带来的便是医生“不受人尊敬”的社会问题。

因此,他呼吁,我国应加快研发国产药品、医疗材料和高精尖设备,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当有一天我们的医生不用再问病人,‘您是自费还是公费,有没有商业保险,用国产还是进口’的时候,中国医改才算是成功了。”刘玉村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3-17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