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绍亮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2/6 12:24:23
选择字号:
国家气象中心发布《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2月6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发布《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公报在评估2017年天气气候和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典型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以及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额济纳绿洲、贵州石漠化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区的气象影响评估。

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为1998年之后最多,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与常年相比,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83.0%,较2016年增加1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全国植被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与2016年持平略增,较2000年分别增加70.6克碳/平方米和5.0%。分省来看,2017年全国有11个省(区、市)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80.0以上,福建植被生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广西第二。但2017年我国区域性气象灾害影响仍为严重,特别是内蒙古、东北地区西部高温干旱影响植被正常生长,植被生态质量偏差。

从长期的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呈上升、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全国有90.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0%以上,贵州和广西达92.0%以上。分省来看,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市)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陕西、重庆、安徽、广西位于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5名,山西植被生态改善最快。

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地区的气象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区、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呼伦湖区域、额济纳绿洲、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柴达木盆地、扎龙湿地等都出现了植被恢复、水体面积扩大等生态质量改善趋势,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其中,

三江源地区2000年以来降水增多,年降水量增加幅度为每10年36.2毫米,2006年以来三江源湖泊面积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1.4平方公里,2017年湖泊面积较2006年增加了7.5%,区域植被生态质量也呈改善趋势,但年际之间降水量差异达100~200毫米,造成植被生长易受干旱影响,生态质量波动较大。

北京密云水库2015年以来降水量逐年增加,2017年密云降水量达72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1%,为近5年来最多;2017年水体面积达2000年以来最大,降水量增多是密云水库水体面积增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蒙古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亚洲中部草原最大淡水湖,经过综合治理,加之受2012-2014年连续三年降水偏多的影响,呼伦湖水体面积2012年以来增加较快,2014年达2020.2平方公里,之后一直维持在2000.0平方公里以上,基本恢复到了2000年左右的水平;呼伦湖区域植被生态质量2000年以来也呈改善趋势,2004年以来区域植被生物量和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

雄安新区2000年以来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提高趋势,2017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00年提高了40.0%,2000年以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增加10.5克碳/平方米;区域降水增多和适当补水,近10年白洋淀水位升高、湿地水体面积扩大,蓄水能力增加。

内蒙古额济纳绿洲受2000年以来黑河调水工程实施以及2007年以来降水增多的影响,区域土壤水分得到补充,绿洲稀疏植被区逐渐地转变为中等植被区和茂密植被区,其中茂密植被区从2000年的1.5平方公里逐渐增加到2017年的27.3平方公里,促进了区域水体和生态恢复,生态退化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和恢复。

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加之近年来热量和水分条件呈增加趋势,区域植被恢复较好,2000年以来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呈提高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总体改善,综合治理效果显著,2017年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来最好水平。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