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意建筑名家分享古建保护最前沿 |
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暨築上筑保护论坛举行 |
集中展示米兰法理宫、故宫乾隆花园、南京赛珍珠故居等重要建筑修复作品 |
故宫的古建筑是如何“重现新生”的?上海外滩源、徐汇中学崇思楼、赛珍珠故居等著名遗产背后有着怎样的修缮故事?被破坏的巴米扬大佛如何保存其历史内涵?意大利米兰法理宫、威尼斯地标圣马克广场钟楼等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遗产如何保护?12月8日,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暨“築上筑”保护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意大利和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全球第二,是毫无疑问的遗产大国,可以说,这两个国家的遗产保护水平,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遗产保护状况。
现已87岁高龄的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安德烈·布鲁诺,74岁的威尼斯IUAV建筑大学前修复学教授乔治·乔尼庚,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南京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总工程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曹永康等7位中意建筑遗产保护界的领军人物参加本次展览与论坛。
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是清末民初上海外滩惟一的中国政府建筑,1901年由英国莫利逊洋行设计。常青在为其所做的修复设计中,加固基础,增加了100根静力桩,确保大楼下一个百年的结构安全,并完全恢复历史上敞开的新古典外廊及门窗样式等,还在山花和坡顶内置入一层多功能空间,使其与屋顶露台相贯通,成为外滩的最佳观景点之一,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当代利用。
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乾隆花园,是紫禁城四园中建造时间最晚、造园手法最高超的园林,其规划设计、营建技艺都代表了乾隆时期宫廷营造的最高水平。王时伟在保护和修复中,发掘整理了乾隆花园的传统造园工艺,以便对文物进行样本式的修复。
在论坛的探讨、对话中,中意专家就建筑遗产保护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安德烈·布鲁诺认为,建筑遗产修复是“重新发现逝去的记忆,保护它并赋予价值”,他重视连接过去和未来,强调在保存历史的见证的同时,“修复”利用原有的历史建筑作为现代功能的博物馆等,通过再利用的方式衔接过去和现在,发现物件的意义和价值,并延续原来建造者的理性判断和想象,把这所有的真实展现给世界。
乔治·乔尼庚认为,即使是那些被忽略的建筑,也可以用合理的成本进行修复,成本比新建筑物更低,由于经济上的节省,这些建筑更有理由被保留。因此,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我们要求专业机构教授工人各种修复技术,这不但节省了开支,且能够培养工人熟练地进行修复工程。
常青认为保护不是阻止进化,而是管控变化;希望实现新旧共生,和而不同。
王时伟将这十多年的工作概括为两个字“双拼”:一拼文物修复的理念,二拼修复的材料和技术。
曹永康则认为:对建筑遗产要同时保护其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这两个价值处于双极的对立关系,如何将它们统一起来?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是最重要的手段。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在遗产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测绘与勘察历史建筑十几万平方米,开展历史建筑修复设计200余项,历史建筑再创作设计二十多项,每年都会召开相关的国内外培训、实践研修、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展活动,今年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挑战计划”系列活动之“拯救传统村落”工作营,在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中,从数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